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追风筝的人》打动了成千上万读者。它讲述了阿富汗少年阿米尔的成长故事。他卑劣地背叛了自己的亲兄弟,后来却又走上了救赎之路。本文主要运用荣格的原型理论,以及弗雷泽,弗莱等理论家的理论,来分析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阿米尔的内心世界:因何背叛?又为何救赎?并且解读了哈桑作为“替罪羊”的原型。最后揭开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的原因。
荣格是二十世纪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及精神病学家,创立了心理分析学派,荣格的理论核心便是集体无意识,其内容表现为原型。荣格的原型理论不仅对心理研究起到重大贡献,在美学和文学方面也颇有影响。
本文第一章对原型理论的渊源极其发展进行阐述,其中将会涉及到的主要人物有佛洛依德、卡尔·荣格、詹姆斯·弗雷泽、诺思诺普·弗莱等,并介绍《追风筝的人》这部作品和作者。
第二章剖析阿米尔的心理历程。由于阿米尔的父亲“情节”的过度膨胀,“阿尼玛”投射对象的缺失,使他背叛了哈桑。成年之后,阿米尔的“阿尼玛”得到了补偿,并且在“智慧老人”拉辛汉的指引下,他决定正面自己犯下的罪过,走上了救赎之路。
第三章分析哈桑作为“替罪羊”的原型。“阴影”的“投射”所造成的种族歧视导致了哈桑的悲剧。阿米尔父亲的“人格面具”让得他与哈桑不敢相认,哈桑才没得到很好的保护。阿米尔的“人格面具”蒙骗了善良的哈桑,使得哈桑甘愿为阿米尔牺牲。
第四章运用荣格与弗莱的神话原型理论来研究手足相残的原型情节。在圣经中两兄弟该隐对亚伯以及以扫对雅各布的残害正如《追风筝的人》中的阿米尔对哈桑的迫害。
结论部分总结了集体无意识和原型在作者文学创作和读者接收方面的重要性,并指出荣格的原型理论的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通过运用原型理论对阿米尔和哈桑内心的解析,使读者对这部小说有了更好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