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改编背景下冯小刚电影艺术风格转型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aaa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小刚是一位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导演,从1994年《永失我爱》开始其电影生涯至今,票房成绩足以让他在优秀华语商业电影导演榜上有名。于他而言,媒体上赞扬者的标新吹捧与批评家的口诛笔伐此起形成了两个极端。其电影的商业性不言而喻,但在后期他却开始了对艺术电影的追逐。本文以冯小刚和王朔、刘震云以及严歌苓合作的电影为主要研究对象,将“文学改编”这一关键词作为背景进行重新解读。结合论述冯小刚电影风格转变、艺术转型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力图从中来探寻电影与文学的关系,为未来需要参考其相关经历的导演人提供借鉴。本文分引言、正文和结语部分,正文分为五章。第一部分为文学改编理论的叙述。首先,针对文学改编与电影的关系、文学叙事与电影叙事的呈现等进行论述;其次,对改编进行阐释;然后概述中国电影发展与文学改编的历程。第二部分,将冯小刚电影大致分为三个转型阶段。此部分所谈到的是最具“冯氏幽默”代表性的喜剧片,即以王朔为代表的的改编阶段。结合文本与影片分析其当时的语言、叙述特色以及影像特色等。第三部分,论述与刘震云合作为代表的改编阶段。选择《手机》、《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三部影片作为范本。解读这一时期冯小刚影片的特色以及改编后电影在风格与类型上与之前有何不同。第四部分,以小说《芳华》以及电影《芳华》为样本,通过在叙事、语言等方面的对比,解读原著与影片的不同之处。进一步分析冯小刚在这一阶段的艺术风格和影片特色又有怎样的转变。第五部分为结语。这一部分是作者对于整个文章表达的思想内容的概括。具体来看则是对于冯小刚及其作品的总结。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借助早期电影到最新电影,通过将小说文本和具体影片相结合的方式将冯小刚导演的风格转型以“文学改编”这一视角展现了出来。把文学改编、电影艺术风格转型这两个大问题放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做了具体的分析。
其他文献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中国政府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发展的步伐,可仍存在研发投入低,地区发展不平衡、创新成果市场有效性差等问题。工业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主要
背景:TAS-102在一些研究中表明,和最佳支持治疗相比,对曾接受过至少两种标准化疗方案的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有优势。该荟萃分析旨在进一步评估TAS-102在mCRC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我们通过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临床试验数据库和clinicaltrial.gov(截止至2018年3月)获取随机对照试验(RCTs)。我们使用危
外派绩效系关外向型企业海外战略布局的成败,关乎企业外派项目的成败,因此,在外派管理研究的众多领域中,外派绩效的研究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尤其是对于外向型企业来说,外派绩效是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然而众多领域的外向型企业未能实现预期绩效目标。为了实现企业对海外市场的控制和管理,企业员工外派成为了跨国企业对海外市场管理的主要方式,由于文化差异、宗教信仰差异、政治政策差异以及生活习惯差异,企业外派人员难以
报道了以MTZ催化剂代替BF3*O(CH2CH3)2制备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的方法,并对合成工艺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MTZ催化剂合成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是可行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目前正向小众化传播媒介转变,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客户群体也呈现出小众化的趋势。从传播学角度对河南省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业务小众化发展策略进行
由于4G网络的远景越来越好,光网络建设需求急速提升。目前电信支撑系统现状已经不能满足业务需求,需要一套对前台光纤大定单进行管理的系统来提升效率和简化工作,同时实现资
自上世纪40年代“熊彼特假说”提出以来,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对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获得了几种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论,有关这一
劳动观是人们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态度,它是指导大学生行为的一个依据。它包括人们的劳动态度,对劳动价值、日的、意义等各方面的认识。加强劳动观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