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团水虱危害是目前我国红树林面临的最大威胁。自2012年海南东寨港首次发现大面积红树林死亡至今,团水虱危害已在东寨港造成更严重的破坏,同时在广西北海等地也发现了大面积团水虱危害。但是,国内外学者关于团水虱的了解,仅局限在团水虱分类、生活习性等方面,而对于团水虱对红树植物群落的影响、团水虱危害爆发的过程、分布特征等所知甚少。本研究在遥感图像解译和野外调查、监测的基础上,分析团水虱危害在东寨港红树林的分布特征,探讨影响团水虱危害分布的主要因素。具体内容如下:1.团水虱危害的等级划分及分布结合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并进行野外实地验证,将东寨港红树林团水虱危害划分为4个等级,并生成团水虱危害等级分布图。四个等级的面积分别为:重度危害区,面积8.24hm~2、中度危害区,面积183.52hm~2、轻度危害区,面积152.41 hm~2,以及未受团水虱干扰的正常林区,面积1207.46hm~2。2.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受团水虱危害程度比较将东寨港红树林团水虱危害分布图与植物群落分布图进行叠加,得到59个不同群落4个等级的团水虱危害面积,然后根据综合评价法,计算不同红树植物群落团水虱的灾害指数(M),结果显示:团水虱比较倾向于选择海莲-尖瓣海莲群落(M=5.50),其他群落依次为海莲-木榄群落(M=5.45)、海桑-无瓣海桑群落(M=4.23)、白骨壤群落(M=4.14)和红海榄-白骨壤群落(M=3.91)等。而半红树群落(M=0.01)、榄李群落(M=0.01)、海漆群落(M=0.01)、角果木-海莲群落(M=0.01)等不容易成为团水虱选择的群落生境。3.影响团水虱危害分布的空间因素1)东寨港不同区域的团水虱综合受灾评价依据东寨港保护区4个区域(塔市区、道学区、三江区和罗豆区)各等级团水虱危害面积,根据综合评价法计算不同区域的团水虱综合受灾评价(P),可知:团水虱危害最严重的区域是道学区(P=1.230),其他区域依次是罗豆区(P=0.615)、塔市区(P=0.574)和三江区(P=0.101)。2)团水虱灾害与潮沟的位置关系在遥感图像上判读所有潮沟(宽度>1m),在ArcGIS环境下,设置0-10m、10-20m、20-30m、30-40m和40-50m的缓冲区,并将缓冲区内不同团水虱危害等级的斑块数量进行统计,结果显示:重度灾害的斑块数量随着距离增大而减少;中度灾害和轻度灾害斑块数量在10-20m最高,其次为0-10m,然后随着距离的增大逐渐降低;正常林的斑块数量变化没有规律。采用综合评价法,对各缓冲区不同团水虱危害等级的斑块数进行评价,得出各缓冲区团水虱危害系数(N),表明10-20m受团水虱危害最严重(N=250),其次分别为0-10m(N=235)、20-30m(N=129)、30-40m(N=88)、40-50缓冲区(N=36)。根据实地监测,验证了淹水时间与团水虱灾害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尤其在中高潮带的群落类型,团水虱爆发等级与淹水时间呈显著正相关;3)团水虱灾害与居民区的位置关系以海岸线为边界,设置2000m缓冲区,将缓冲区分割为等面积斑块,运用相关分析法分析各斑块内居民区的面积比例和斑块数与团水虱危害综合评价系数(F)和不同团水虱危害等级的斑块数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团水虱灾害程度与居民区斑块数(a=0.804,P=0.029)、居民区系数(b=0.788,P=0.035)显著相关。4)团水虱灾害与养殖塘的位置关系在上述缓冲区设置的基础上,分析养殖塘的面积比例、斑块数与团水虱危害系数、团水虱危害斑块数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团水虱的灾害程度与养殖塘斑块数呈显著相关(c=0.777,P=0.040)。5)斑块结构对团水虱灾害程度的影响运用fragstates软件,选择植物群落在斑块尺度上的主要景观指数进行计算,结合每个斑块植物受团水虱危害的程度进行相关分析,可知斑块面积(AREA)、斑块周长(PERIM)、及斑块邻近指数(PROXIM)均与团水虱爆发等级极显著负相关,周长面积比(PARA)与团水虱爆发等级显著正相关;说明受团水虱危害严重的红树植物群落,多数为零散分布的小面积斑块,而面积和周长较大的成片分布群落,不易受团水虱的影响;团水虱的爆发有从中心向外逐渐辐射的趋势;而周长面积比越大,即斑块形状越复杂,斑块植物受团水虱危害程度大。最后在讨论中,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对团水虱爆发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