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在吸收其他各家学派思想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进行了进一步地完善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儒家由"内圣"到"外王"的转化。这种转化主要体现在荀子一系列的政治思想中,其实,通过考查我们可以发现,荀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政治思想并非一种即兴任意的堆砌,而是具有内在的逻辑和深层次的理论根基,也可以这样说,荀子在某种程度上构建起了一套独特的政治哲学体系,他一系列的政治思想都是依托于这一思想体系的。既然荀子政治哲学具有自己的理论体系,那么我们首先就要考查的是,荀子政治哲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或者说其关注的焦点在哪里。通过对《荀子》文本的认真考查,我们不难得出如此论断:荀子政治哲学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一种"群居和一"的社会秩序,也就是说"群居和一"才是荀子关注的焦点所在。因此,我们围绕"群居和一"这一中心来对荀子政治哲学进行研究,无疑更有利于深入理解荀子政治哲学的内涵,从而把握荀子政治哲学的全貌。荀子生活在战争频繁的战国中后期,残酷的战争环境使得追求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显得尤为迫切,因此荀子较之孔孟对现实社会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荀子直接将实现"群居和一"的社会秩序作为其政治哲学的终极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当时战争日益频繁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何使人类社会从纷争走向和平成为荀子关注的焦点。荀子的人性论是其政治哲学建立的根基,他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处于一种混乱纷争的状态,从根本上是由于"性恶",当然荀子的"性恶"并不是指人性本恶,而是认为原本质朴的人性一旦进入现实社会,就容易顺从自身的欲望从而引发"争则乱"的恶果,当然,由于荀子更关注于社会现实层面,因此就必然对人性造成的现实之"恶"给予了更多关注,而并非特别关注于人性原本"朴"的层面,这是荀子力主"性恶"的主要原因。进而,荀子认为化解"性恶"便成为实现"群居和一"社会秩序的关键,如何化解现实中的"性恶"呢?荀子认为只有通过"圣王"制定"礼义"的方式,使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位个体遵循一种普遍的"礼",才能够解决现实社会中的纷争,从而做到"化性起伪"达到"性伪合",实现社会的"群居和一"。荀子认为通过"圣人制礼"来实现的"群居和一"的社会呈现出"维齐非齐"的特点,也就是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是一种差异性的存在,其实这也是荀子对社会进行"礼治"的必然结果,因为"礼"的一种重要特点便是"分",通过区分不同的社会地位来确定不同的责任和义务。在荀子"维齐非齐"的社会阶层中,主要存在着君、臣和民三个阶层,呈现为"君主、民本、臣辅"的社会构成,因此荀子政治哲学中的君民关系、君臣关系便会成为我们探讨的重点。荀子通过对人性的考查,基于"性恶"采取"圣人制礼"的方式,谋求实现一种"群居和一"的社会,这种"群居和一"的社会呈现为一种在阶层上的"维齐非齐",这便是荀子政治哲学的概貌。然而我们的重点不仅仅在于对荀子政治哲学的客观把握,更重要的在于认识到荀子"群居和一"政治哲学存在的理论弊端,找到其不适应当前时代发展要求的部分,从而实现其现代转化。发现荀子政治哲学理论弊端以及实现其现代转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将荀子政治哲学与其他文化思潮进行交流互动的过程,当前是一个多种文化交流碰撞的时代,荀子政治哲学如果想要在现实中有所作为,就必须积极参与到和不同文化展开的对话之中,而不能够固步自封。在战争频繁的战国时代,荀子"群居和一"的政治哲学为实现社会的良治提供了一套方案,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理论固然需要我们加以研究借鉴,同时也明显有其不合理之处,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把握荀子政治哲学的全貌,进而认识到其理论的局限之处,发掘其当代意义,并积极促使其完成一种现代转化。总之,通过梳理荀子"群居和一"政治哲学的理论全貌,并在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摒弃荀子政治哲学的不合理之处,吸取其对当代社会发展依然有益的部分,这便是本文所要进行的主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