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实施对象多为老年患者,多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脏疾病,并常合并腰椎退行性病变及凝血功能障碍。此类患者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降低。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来调节和抑制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发生至关重要,同时对于维持患者围手术期的生理稳定性也非常重要。研究表明,椎管内麻醉可以减少术中心肌缺血,术后肺不张,肺部感染,低氧血症,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理论上常作为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的首选麻醉方式。椎管内麻醉虽然有上述的优势,但是在老年患者这一特殊群体中应用时它也存在许多问题,如血压的剧烈波动,硬膜外穿刺的困难,穿刺并发症和抗凝引起的出血问题等等。下肢神经阻滞的实施避免了上述问题,尤其是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不大,但由于解剖的变异及操作的偏差等因素易出现阻滞效果不全,因此限制了神经阻滞的广泛应用。目前临床实际操作中更多地选择全身麻醉。全身麻醉过程中气管插管和拔管会引起强烈的刺激,对合并有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造成许多不利影响。喉罩作为喉上型通气装置,在置入和拔除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同时下肢神经阻滞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不大,被广泛使用在老年人下肢手术中。本次研究旨在观察喉罩全麻复合下肢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效果。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喉罩全麻复合下肢神经阻滞与单纯喉罩全麻对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镇痛效果等方面的影响,观察喉罩全麻复合下肢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效果。研究方法: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2例,年龄55-72岁,体重58-86kg,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单纯喉罩全麻组(L组)和喉罩全麻复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肢神经阻滞组(G组),每组31例。L组行常规喉罩全身麻醉,G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实施下肢神经(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后置入喉罩全麻。术中检测并详细记录(每5分钟记录一次)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和心率(HR)等指标。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TO)、手术结束时(T3)、术毕6小时(T5)和术毕24小时(T6)4个时间点采集患者静脉血,检测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和皮质醇(Cortisol);记录手术时间、止血带时间、术中全身麻醉药用量: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病人术后6小时(T5)、术后24小时(T6)术后48小时(T7)疼痛程度进行评分。研究结果: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体重及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组丙泊酚麻醉维持用药量为369.5±53mg,L组丙泊酚麻醉维持用药量为485±54mg,G组明显少于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BP:T1时点, G组(126±15mmHg)与L组(138±12mmHg)相比,G组动脉压明显低于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R:在手术切皮即刻(T1)、手术30分钟(T2)时点,G组心率T1(74±5次/分)、T2(74±4次/分)明显低于L组心率T1(81±6次/分)、T2(80±5次/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介素-6(IL-6)、皮质醇(COR)在麻醉诱导前基础值TO、手术结束时(T3)、术毕6小时(T5)和术毕24小时(T6)时G组均低于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疼痛分级评分G组明显低于L组(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复合喉罩全麻与单纯喉罩全麻相比,血流动力学更稳定,能更有效的抑制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发生,具有更好的术后镇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