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它具有“病发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即“四高一多”的特征,是人类死亡的第一杀手。因此,研究高效的心脑血管药物一直是药物研发的重点。川芎嗪是传统中药川芎中的有效成分,化学结构为四甲基吡嗪TMP; Ligustrazine,Lig),具有改善微循环、扩张冠状动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作用,已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然而,川芎嗪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它具有“病发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即“四高一多”的特征,是人类死亡的第一杀手。因此,研究高效的心脑血管药物一直是药物研发的重点。川芎嗪是传统中药川芎中的有效成分,化学结构为四甲基吡嗪TMP; Ligustrazine,Lig),具有改善微循环、扩张冠状动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作用,已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然而,川芎嗪在体内活性低,生物利用度低,代谢快,半衰期短,为保持血药浓度须频繁给药从而造成累积毒性。因此,以
其他文献
目的:以热病证候的整体代谢网络及其生物标志物为切入点,研究黄柏对热病证候的干预作用,进而阐明热病证候模型本质及黄柏的苦寒药性与其药效的关联性,初步揭示中药药性的科学内涵。方法:以UPLC-MS为技术平台,以复制的热病证候模型(DNP和DY诱导)动物为载体,用苦寒中药黄柏进行干预,通过对机体不同时间段的尿液样品进行检测,以热病证候的整体代谢网络变化和生物标志物的变化来评价其干预作用,总结黄柏治疗热病
目的:研究刺五加提取物对MPTP(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诱导的帕金森病(PD)小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1、使用MPTP诱导小鼠PD模型,剂量为每天30mg/kg,连续腹腔注射5天。2、高、低剂量组每天分别给予刺五加提取物182mg/kg和45.5mg/kg,连续给药20天。3、在给药期间的第5、10、15及20天进行行
背景与目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肾小管病变及肾间质纤维化在DN中的重要作用逐渐被大家所重视。其中肾小管间质细胞转分化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与肾间质纤维化的程度相平行。因此,对于转分化的机制与干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白芍总苷(Total glucosides of paeon
目的:研究二苯乙烯苷(tetrahydroxy stilbene glucoside, TSG)对沙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对HT22海马神经元细胞缺糖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本研究为临床TSG的抗脑缺血作用的药物开发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1、采用改良Levine法建立沙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沙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TSG大、中、小剂量(6、3、1.5mg/kg)、
喜树碱是一种植物抗癌药物,它独特的抗癌机制引起了人们巨大的研究兴趣。由于化学合成喜树碱路线非常复杂,且副产物多,从植物中直接提取喜树碱含量极低,生物活性差,且影响生态环境,因此利用内生真菌发酵产喜树碱是一种新的环保途径。实验室保存的内生真菌,通过发酵培养后用TLC、 HPLC等方法检测,发现其中一株命名为EFCI-13菌株的次级代谢物中含有喜树碱,经过对菌株的微生物形态鉴定,初步确定为赤霉属。以E
目的建立人肺泡上皮细胞的氧化损伤模型,并通过该细胞模型研究黄芩苷对人肺泡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为黄芩苷在呼吸系统疾病的保健品开发以及中式香烟添加剂的应用方面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建立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549的氧化损伤模型:采用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刺激细胞,并在不同的时间点用MTT法对细胞存活率进行测定以确定A549细胞氧化模型制作的条件。实验分成空白对照组(DMEM高糖培养基组)、过氧化氢损
研究背景脑血管病CVD(Cerebrovascular disease)是当今社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全球己成为第一致残和第三致死的病因,而缺血性CVD的发病率约在CVD发病率的75%。其早期的治疗是在窗口期内进行溶栓,恢复缺血区及周围组织的血液供应,使脑组织重新得到氧的供应和某些神经元的可逆性损伤及时获得功能上的恢复,然而复流后其功能未能得到有效的恢复,而进一步加重脑水肿和神经元
在细菌抗药性成为全球性难题之际,中药成为后抗生素时代解决细菌抗药性的重要资源,不仅成为中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也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因而,中药的安全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鉴于中药的使用方法目前仍然主要沿用中医师药方(多种中药饮片的组合)—水煎液口服的服用模式,因此要关注中药的安全性,首先要关注中药饮片的安全性,其次才是复配过程的安全性。尽管中药的使用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目前
自然界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其次级代谢产物具有结构多样、活性广泛等特点,是新药发现的重要来源。本论文对两株产酶溶杆菌和四株植物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分离,希望能够从中得到结构新颖的抗真菌活性化合物。产酶溶杆菌Lysobacter enzymogenes C3菌株对多种农作物病原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目前广泛应用于生物防治。Polycyclic tetramate macrolactam (PTM)
本文对两种药用植物大蒜(Allium sativum)和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分离,运用波谱学技术鉴定了28个化合物,其中包括2个降倍半萜类化合物,6个酰胺类化合物,7个黄酮类化合物,9个木脂素类化合物,1个香豆素类化合物,2个芳香族类化合物,1个甾体类化合物。本文对大蒜叶的乙醇浸膏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分离,采用一维、二维NMR及MS等波谱法鉴定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