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尔顿·巴比特(Milton Babbitt)是十二音作曲技法的创新者。在他早期的创作中,巴比特仅用一个矩阵构建一首作品;在他创作的第三时期,他使用多个矩阵共时展开并相互对立,从而形成一个可以表征为矩阵群的矩阵巨型结构,这种结构被称为超级序列矩阵。超级序列矩阵技术综合了巴比特早期的贡献,包括三音集合阵列与全分布矩阵技术,丰富扩展了作曲的可能性,为巴比特的作品带来了多种多样的丰富性增长。其中固有音高资源的显著扩张包括音级和集合式加倍的可用性,实现了清晰音高的可能性,因而也打开了在设计作品结构、音色、节奏等音乐要素布局上的多样可能性。利用超级序列矩阵的作曲技法进行写作,在感性上所带来的结果不是给听众增加了各式各样的“困难”,而是通过配器组织和节奏分割等作曲手段,为听众寻找进入巴比特音乐的听觉通道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第五弦乐四重奏》(1982)是作曲家第三时期利用超级序列矩阵技术创作的代表作品。本论文前三章通过对该作品结构布局、音高组织、音色设计与节奏特征等作曲技术方面的音乐分析,揭示作品中多种有趣的作曲可能性,正是通过超级序列矩阵技法得以实现的,如结构层面上超级序列矩阵是矩阵概念上的扩大,音高层面上由于矩阵音集间界限垂直分割而形成的复合音集,以及配器与节奏设计的结构力作用等。论文第四章对作品中所体现的“不变性”,包括继承不变性与自身不变性,进行了比较与探究。论文最后,对“不变性”原则由技术理论层面延伸至美学思考,提出真正的不变性是“听觉至上”原则。研究这位被誉为“千变万化”的创造者,“达到当代智力成就高峰”的作曲家理论结合实践的重要作品,对于当代学者拓展相关理论知识,扩展作曲视野仍然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