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以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水系的肉食性经济鱼类鲇鱼(SilurusasotusLinnaeus)幼鱼为研究对象,在25±1℃条件下,对5组共34尾鲇鱼幼鱼(19.36-46.95g)分别进行了0、1、2、4、8w的饥饿处理。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饥饿对鲇鱼幼鱼静止代谢率(RMR)、身体组成以及力竭性运动后过量耗氧的影响,以揭示鲇鱼幼鱼适应饥饿胁迫的生理生态对策。
本研究主要结果:
1.饥饿8w组鲇鱼幼鱼的体重(湿重)显著下降,平均值由38.99±2.91下降至30.41±2.03g,下降了22.01%;耗氧率和静止代谢率均随饥饿时间逐渐下降,前者由5.77±0.35下降至1.65±0.17mgO2h-1,下降了71.4%,后者由63.19±3.68下降至22.38±1.36mgO2kg-1h-1,下降了64.58%。
2.对饥饿8w组鲇鱼幼鱼静止代谢率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三个相对稳定期:代谢水平分别为41.62±0.34、34.72±0.55、27.59±0.52mgO2kg-1h-1(P<0.05),相应持续时间分别为10、14、27d。
3.鲇鱼身体粗脂肪含量、能值、含水量及灰分在饥饿4w组始出现显著变化,前两者分别下降了64.8%和15.27%,后两者分别上升了1.95%和11.36%,而粗蛋白在饥饿8w组始出现显著变化,下降了23.56%。
4.力竭性运动前,各处理组鲇鱼的静止耗氧率分别为2.21±0.15、1.63±0.04、1.64±0.13、1.44±0.08、0.98±0.09mgO2kg-1min-1。饥饿1w、2w、4w组静止耗氧率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因而表现出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期,该平台期持续时间为1w至4w,其静止耗氧率平均值为饥饿0w组的71.04%。
5.鲇鱼力竭性运动后,各饥饿处理组耗氧率均即刻达到峰值(2min),分别为7.35±0.72、7.95±0.45、9.05±0.51、7.53±0.18、6.24±0.22mgO2kg-1min-1,随后快速下降。各处理组耗氧率在恢复约20min后趋于稳定,达到稍高于运动前静止耗氧率的运动后稳定耗氧率(SteadyVO2post-exercise)。各处理组耗氧率峰值分别约为运动前静止耗氧率的3.38、4.92、5.63、5.32和6.68倍。
6.各饥饿处理组鲇鱼的EPOC分别为31.8±6.06、76.67±4.34、69.2±5.89、70.41±3.12、38.28±2.72mgO2kg-1min-1。其中饥饿1w、2w、4w组的EPOC彼此差异不显著,但均高于饥饿0w组(P<0.05),其平均值较0w组提高了126.71%;饥饿8w组鲇鱼的EPOC显著下降,并回复至与饥饿0w组无显著差异。各饥饿处理组鲇鱼的EPOC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特征。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
1.鲇鱼幼鱼采用降低静止代谢率的方式适应饥饿,饥饿时间越久,其静止代谢率越低,相对稳定期的历时越长。
2.鲇鱼幼鱼与大多数鱼类相似,在饥饿条件下首先主要消耗脂肪,而对蛋白质的利用较少,在脂肪被大量消耗以后,蛋白质的供能比例逐渐上升。
3.一定程度的饥饿对鲇鱼幼鱼EPOC具有显著补偿作用,补偿持续时间大约为3w。
4.鲇鱼静止耗氧率的平台期与其EPOC补偿效应期完全吻合,这一现象表明鲇鱼EPOC的补偿作用与其静止耗氧率具有潜在的关联性。
本研究主要结果:
1.饥饿8w组鲇鱼幼鱼的体重(湿重)显著下降,平均值由38.99±2.91下降至30.41±2.03g,下降了22.01%;耗氧率和静止代谢率均随饥饿时间逐渐下降,前者由5.77±0.35下降至1.65±0.17mgO2h-1,下降了71.4%,后者由63.19±3.68下降至22.38±1.36mgO2kg-1h-1,下降了64.58%。
2.对饥饿8w组鲇鱼幼鱼静止代谢率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三个相对稳定期:代谢水平分别为41.62±0.34、34.72±0.55、27.59±0.52mgO2kg-1h-1(P<0.05),相应持续时间分别为10、14、27d。
3.鲇鱼身体粗脂肪含量、能值、含水量及灰分在饥饿4w组始出现显著变化,前两者分别下降了64.8%和15.27%,后两者分别上升了1.95%和11.36%,而粗蛋白在饥饿8w组始出现显著变化,下降了23.56%。
4.力竭性运动前,各处理组鲇鱼的静止耗氧率分别为2.21±0.15、1.63±0.04、1.64±0.13、1.44±0.08、0.98±0.09mgO2kg-1min-1。饥饿1w、2w、4w组静止耗氧率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因而表现出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期,该平台期持续时间为1w至4w,其静止耗氧率平均值为饥饿0w组的71.04%。
5.鲇鱼力竭性运动后,各饥饿处理组耗氧率均即刻达到峰值(2min),分别为7.35±0.72、7.95±0.45、9.05±0.51、7.53±0.18、6.24±0.22mgO2kg-1min-1,随后快速下降。各处理组耗氧率在恢复约20min后趋于稳定,达到稍高于运动前静止耗氧率的运动后稳定耗氧率(SteadyVO2post-exercise)。各处理组耗氧率峰值分别约为运动前静止耗氧率的3.38、4.92、5.63、5.32和6.68倍。
6.各饥饿处理组鲇鱼的EPOC分别为31.8±6.06、76.67±4.34、69.2±5.89、70.41±3.12、38.28±2.72mgO2kg-1min-1。其中饥饿1w、2w、4w组的EPOC彼此差异不显著,但均高于饥饿0w组(P<0.05),其平均值较0w组提高了126.71%;饥饿8w组鲇鱼的EPOC显著下降,并回复至与饥饿0w组无显著差异。各饥饿处理组鲇鱼的EPOC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特征。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
1.鲇鱼幼鱼采用降低静止代谢率的方式适应饥饿,饥饿时间越久,其静止代谢率越低,相对稳定期的历时越长。
2.鲇鱼幼鱼与大多数鱼类相似,在饥饿条件下首先主要消耗脂肪,而对蛋白质的利用较少,在脂肪被大量消耗以后,蛋白质的供能比例逐渐上升。
3.一定程度的饥饿对鲇鱼幼鱼EPOC具有显著补偿作用,补偿持续时间大约为3w。
4.鲇鱼静止耗氧率的平台期与其EPOC补偿效应期完全吻合,这一现象表明鲇鱼EPOC的补偿作用与其静止耗氧率具有潜在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