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地区垄作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研究及推广效益评价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于2002~2004年度在彰武县进行。不同耕作方式的小区定位试验设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园内,比较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作物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初步探讨了垄作保护性耕作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分析了保护性耕作体系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抑制农田土壤风蚀的生态效益;推荐了两种适合辽西地区的垄作保护性耕作模式及其农艺规程。
其他文献
本文对小麦新品种42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抗病性、品质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还对该品种的抗条锈性进行了遗传分析,并利用生化和分子标记对其进行检测与鉴定。主要结果如下: 1.川麦42(99-1572)是利用CIMMYT引进的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Syn—CD768(Altar84/Aegilops tauschiil88)与四川小麦杂交选育的高产、抗病、优质小麦新品种。在四川省区域试验和国家
棉花既是一种重要的天然纺织产物,又是重要的种子油料作物,同时棉花种子也是重要的饲料资源。目前世界上超过80个国家种植棉花,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消费和纺织国,随
本研究以四川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常用的33个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四川玉米种质遗传多样性及杂种优势类群划分进行研究;同时对SSR标记引物的选择问题进行探讨;本研究还对1990-2002年审定玉米品种亲本间的遗传距离以及杂种优势模式进行分析,现将主要结果总结如下: 1.利用SSR标记研究了33个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72对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出289个等位基因变
棉花是植株再生最困难的植物之~,棉花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落后于其它作物。虽然近些年,棉花的体细胞组织培养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而且一些实验室已经基本上建立了陆地棉再生体系,但是大多集中在少数品种上,尤其是一些模式品种,而且仍然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如再生品种少、胚状体萌发率偏低、畸形苗率较高、再生周期长等问题,所以,不断发展新的再生体系和拓宽棉花再生植株的品种数量是目前棉花组织培养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