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诱导化疗后肿瘤体积退缩百分比能否用于评估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20名经病理明确的III-IVa期初治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均接受2周期诱导化疗,并序贯同步放化疗。所有病人在诱导化疗前后均进行鼻咽部及颈部影像学检查,并计算出诱导化疗前后原发灶及颈部淋巴结体积,按照(pre-GTV-post-GTV)÷pre-GTV×100%方法计算出肿瘤退缩百分比,然后使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别分析与患者5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RFS)、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无疾病进展生存率(PFS)、总生存率(OS)的相关性。结果:患者诱导化疗后的原发灶肿瘤退缩率与LRFS(P=0.022)、DMFS(P=0.022)具有统计学意义、与PFS(P=0.378)、OS(P=0.412)无相关性,而淋巴结肿瘤退缩率与LRFS(P=0.841)、DMFS(P=0.841)、PFS(P=0.727)、OS(P=0.596)均无相关性。使用ROC特征曲线分析,计算出患者原发灶退缩率与LRFS、DMFS、PFS、OS的最佳cut-off值23.47%(AUC=67.5%)、23.47%(AUC=67.5%)、31.06%(AUC=52.9%)、50.76%(AUC=67.5%),按照上述cut-off值将患者分为tumor fading rate<optimal cutoff value vs tumor fading rate≥optimal cutoff value组,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患者5年LRFS(P<0.001)、DMFS(P<0.001)、OS(P=0.027)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患者原发灶肿瘤退缩率与患者5年PFS(P=0.107)无相关性。结论:鼻咽癌原发灶体积退缩率与患者5年LRFS、DMFS、OS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原发灶诱导化疗后退缩率越大,患者的5年的生存获益更好;而颈部淋巴结肿瘤退缩率与患者5年LRFS、DMFS、PFS、OS无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