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翅的飞鸟——创伤视阈下《彩绘鸟》中人的异化的解读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xd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彩绘鸟》是波兰裔美国作家杰西·科辛斯基的一部反映人与社会关系的历史寓言故事。小说的主人公,无名氏男孩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他二战期间在东欧农村的经历。科辛斯基以小男孩的记忆片段为叙事结构,采用象征的手法将没有情节关联的故事串联起来,并由此来表达他自己经历的大屠杀。《彩绘鸟》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典型例证。从以往对科辛斯基作品的研究来看,大部分有关《彩绘鸟》的研究注重小说的叙述方式,流浪小说体裁,以及小说中意象的运用。本文通过文本的细读,结合创伤理论,从主人公的创伤原因、症状,以及伤痛的结果的研究,兼顾集体层面的创伤,揭示《彩绘鸟》中的异化主题。孤立的自我是杰西·科辛斯基小说中贯穿的主要元素。小说的主人公是个背井离乡,没有名字,黑色皮肤的小男孩。因为不同,他注定是一个局外人,被集体所拒绝。他的进化之路可以说是他自我异化和与他人关系异化转变的过程。如小说的中心意象,彩绘鸟,努力地融入群体,却因外表的不同而被无情地驱赶。因为不同,在每一个村庄,他都会受到摧残,从而成为社会边缘的人。主人公无名氏男孩正是所有难民,弃儿,遭受痛苦和堕落人的代表。彩绘鸟这个中心意象体现了社会对于差异的排斥性。人性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会被扭曲,人作为人的本质开始丧失。人们在追求独立个性和融入集体两个方面的心理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怎么都无法消除自身形象的“缺陷”,他们像被折断了翅膀的鸟飞不回自己的群体,受到集体的遗弃。他们具有受害者和施暴者的双重身份,既是“彩绘鸟”同时又是制造“彩绘鸟”的人。通过该论文,读者能够更深层次理解小说中边缘人物的荒诞行为的原因,从而对历史、社会和自我有深刻反思和反省。
其他文献
伊什梅尔·里德是美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他因挑战美国政治文化的讽刺性作品而出名。《春季日语教程》是他最重要的一部校园小说,小说的背景设置为20世纪80年代美日间贸易
最近几十年,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得以高度提升,中国翻译领域也随之繁荣。在众多知名翻译家中,林语堂在向世界译介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因为谙熟中西两种文化,他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