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小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它往往容易继发乳糖不耐受。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多由感染所致,较常并发于轮状病毒肠炎,可导致腹泻迁延难愈。但目前在临床中尚无系统的方案,多采用改变饮食结构及摄入方式、服用乳糖酶、微生态制剂、粘膜保护剂及中药特色治疗等,取得一定疗效。敷贴疗法是一种经皮给药的方法,通过刺激穴位,发挥药物及穴位的双重功效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疗法,在我国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给药方式。中药敷贴疗法具有低成本、免去服药、打针困难及痛苦等优点,目前运用于乳糖不耐受的治疗仍未见,随着我们对中药药物透皮功能的深入研究,将其运用到乳糖不耐受的治疗是非常有意义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规范研究,观察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影响。本研究所用药物是选用许华教授的经验方:苍术、肉桂、木香、胡黄连、吴茱萸、干姜。上述药物通过刺激天枢、神阙、脾俞、中脘等健脾和胃的穴位发挥运脾化湿功效治疗腹泻。本课题是在《中医治疗小儿泄泻的研究》课题既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临床疗效,并通过大便乳糖改良班氏试剂法定性检测探讨其对乳糖不耐受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对照试验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患儿用简单随机分为中药敷贴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用中药穴位敷贴进行治疗,对照组予口服思密达,两组均根据病情给予必要的对症处理和液体疗法。治疗5天后,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体征和乳糖不耐受情况的变化:如大便次数、大便性状、有无腹部胀痛、大便乳糖含量定性试验。结果根据研究结果,中药敷贴组总有效率93.33%,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0.00%。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本研究两实验组均能改善乳糖不耐受的腹胀腹痛、大便次数等情况,但中药敷贴组较思密达组疗效更优。中药敷贴组30例患儿乳糖不耐受情况均有不同程度好转,其中10例检测结果完全转阴,而西药组30例中仅有1例转阴,两组治疗后乳糖不耐受情况秩和检验x2=21.36,P=0.000<0.05,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中药敷贴组较西药组能改善乳糖不耐受情况。结论运用中药敷贴穴位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作用,具有缩短病程,改善症状的作用。中药敷贴组与西药组治疗前后乳糖不耐受情况有均明显改善,且中药敷贴组疗效优于西药组。存在问题由于时间、经费以及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本课题未能收集到更多的病例样本,虽然作出有意义的结果,但如果样本数更多,可使研究结果具有更好的代表性,因此研究的深度及广度不够,有待将来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