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总结2005年至2009年间本科室收治的部分StanfordB型夹层病人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并对腔内修复术和药物保守治疗进行随访和比较两者的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对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住院治疗的部分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6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分析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并发症、药物治疗和腔内修复术的特点以及随访情况寻找Stanford B型夹层的临床特点;比较药物治疗和腔内修复术的疗效;并总结腔内修复术的特点。结果:总计病例数163例,其中男性138例(84.67%),女性25例(15.33%);最小年龄24岁,最大78岁,平均(52.71±11.46)岁。平均住院时间(20.23±10.42)天。总死亡人数16人。住院期间死亡率为2.45%(4/163)。112例使用静脉降压药物,平均使用时间为(2.68±0.32)天。口服使用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利尿剂和α受体阻滞剂。保守治疗共70例,住院期间死亡4例,随访死亡9例。从入院后开始使用降压药物至到达目标血压(110/70mmHg)的平均时间为(2.99±0.32)天。出院后随访时间为1月至50月。腔内治疗共93例,平均住院时间(25.51±7.42)天。急性期内手术34例,非急性期内手术59例。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随访死亡3例。出院后随访时间为1月至50月。两种治疗随访时间的平均值为:腔内治疗组为(19.27±1.66)月,保守治疗组为(17.91±2.17)月。腔内修复术的患者中共释放96个支架。加用CUFF 7例。球囊扩张5例。封堵左锁骨下动脉(LSA)患者28例,术后未发生脑缺血和上肢缺血。因封堵LSA而发生严重并发症加做急诊搭桥手术0例。术前造影即发现夹层累及范围达主动脉弓部,在腔内支架治疗前即行解剖外旁路手术者3例。为防止内漏或者扩张成瘤的LSA在封堵后返血,联合使用PDA封堵器者2例。结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好发于50岁左右存在高血压病史的男性。女性患者虽数量较少,但易发生精神症状并发症,临床上应予以关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和保守治疗的中期生存率存在差别,腔内治疗组生存率较高。保守治疗与腔内治疗相比,病人死亡的风险高出8.751倍。血氧饱和度高的患者与血氧饱和度低的患者相比,其死亡的风险小,为0.824倍。如果近端锚定区不够,可以考虑封堵LSA。大多数情况下是安全的。如出现脑缺血或上肢缺血的严重并发症则需急诊行解剖外旁路术缓解缺血症状。如术前评估需将左颈总动脉同时封堵或为左侧优势椎动脉需在腔内修复术之前行解剖外旁路术。PDA封堵器对于在LSA扩张或成瘤的情况下配合带膜支架使用可以较好的防治来自LSA的返血,防止自LSA发生的Ⅱ型内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