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子是道家始祖,他所创作的《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道家思想的滥觞,也是最早的中国哲学著作之一。《道德经》成书年代久远,自先秦至当代,各家注疏不断,在原文版本方面又有通行本、汉墓马王堆丝帛本和郭店战国楚简本。因此造成了其原文理解方面的困难。尽管如此,《道德经》却成为中国古籍译出的主要文本,在世界范围内其译本数量仅次于《圣经》。但各种《道德经》译本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尤其在对原文的理解和内涵表述方面。其实,诸如《道德经》这样的中国古籍,用现代汉语对其进行解读就已经是一种翻译——语内翻译,将其译为外文,则是语际翻译的过程,所以将《道德经》原文译为外文,几乎都必须经过这两个翻译过程。译文评价最基础的标准无非是“信”、“达”和“雅”,其中“信”为第一位,尤其是对于《道德经》这样内容大过形式的作品。而决定译文是否可“信”的,必然是译者对原文的理解阶段,而评价理解质量的最佳方法则非训诂莫属。训诂是解读中国古籍的唯一方法,不论字、词、句、章,还是写作手法和风格的理解,都包含在训诂的范围内。因此,本文在对亚瑟·威利、林语堂和许渊冲的《道德经》译本进行忠实性评价时,采用了传统的训诂视角和方法,参考王弼、陈鼓应等各家注疏、查阅《助词辨略》等古文字词典、结合译者自身所作的注释,判断译文是否准确表达了原文的意义内涵。本文采用的研究形式为案例研究,主要针对三个译本中相互矛盾和有争议的部分,从字词和篇章两个大层面展开,其中字词训诂包括音训(通假字)和义训两部分,篇章训诂则分为断句、语法、名物典故、章节主题四部分。既然是案例研究,则正文部分无法包括所有有争议的译文,但是本文在附录中列出了这三个译本中出现的《道德经》1-81章所有在理解上有争议的部分,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价值。经过系统的对比研究,本文认为从忠实性的角度来说,林语堂的译本最佳,他还通过详细的注释和评述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亚瑟·威利的译本体现了强烈的文化传播意愿,因而注释和评价也十分详细,但在理解方面有时会出现整个篇章的理解失误,如第三十一章和第七十四章。许渊冲的译本格式最为工整,带有诗学韵律,但有时会出现过度翻译和漏译的情况,在对一些专有的文化历史词汇方面理解也稍逊于林语堂和亚瑟·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