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训诂视角比较《道德经》三译本的忠实性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12345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子是道家始祖,他所创作的《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道家思想的滥觞,也是最早的中国哲学著作之一。《道德经》成书年代久远,自先秦至当代,各家注疏不断,在原文版本方面又有通行本、汉墓马王堆丝帛本和郭店战国楚简本。因此造成了其原文理解方面的困难。尽管如此,《道德经》却成为中国古籍译出的主要文本,在世界范围内其译本数量仅次于《圣经》。但各种《道德经》译本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尤其在对原文的理解和内涵表述方面。其实,诸如《道德经》这样的中国古籍,用现代汉语对其进行解读就已经是一种翻译——语内翻译,将其译为外文,则是语际翻译的过程,所以将《道德经》原文译为外文,几乎都必须经过这两个翻译过程。译文评价最基础的标准无非是“信”、“达”和“雅”,其中“信”为第一位,尤其是对于《道德经》这样内容大过形式的作品。而决定译文是否可“信”的,必然是译者对原文的理解阶段,而评价理解质量的最佳方法则非训诂莫属。训诂是解读中国古籍的唯一方法,不论字、词、句、章,还是写作手法和风格的理解,都包含在训诂的范围内。因此,本文在对亚瑟·威利、林语堂和许渊冲的《道德经》译本进行忠实性评价时,采用了传统的训诂视角和方法,参考王弼、陈鼓应等各家注疏、查阅《助词辨略》等古文字词典、结合译者自身所作的注释,判断译文是否准确表达了原文的意义内涵。本文采用的研究形式为案例研究,主要针对三个译本中相互矛盾和有争议的部分,从字词和篇章两个大层面展开,其中字词训诂包括音训(通假字)和义训两部分,篇章训诂则分为断句、语法、名物典故、章节主题四部分。既然是案例研究,则正文部分无法包括所有有争议的译文,但是本文在附录中列出了这三个译本中出现的《道德经》1-81章所有在理解上有争议的部分,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价值。经过系统的对比研究,本文认为从忠实性的角度来说,林语堂的译本最佳,他还通过详细的注释和评述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亚瑟·威利的译本体现了强烈的文化传播意愿,因而注释和评价也十分详细,但在理解方面有时会出现整个篇章的理解失误,如第三十一章和第七十四章。许渊冲的译本格式最为工整,带有诗学韵律,但有时会出现过度翻译和漏译的情况,在对一些专有的文化历史词汇方面理解也稍逊于林语堂和亚瑟·威利。
其他文献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供应链中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一些核心企业的供应链融资平台的成功案例非常值得其他企业学习和研究。本文对海尔公司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和
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实行"文化强国"战略,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管理机构;制定前瞻性的文化产业整体发展规划和配套法律法规;开发文化衍生品,延长产业链;大力拓展海外文化市场,
近年来,国内保险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保险市场规模不断扩展,相关企业的数量持续增加,行业竞争程度也日益提升。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大众的收入不断增加,对
我国信用问题的凸现,一方面是因为转型期信用制度的短缺;另一方面又与现有制度"软化"密切相关,本质上是一种制度信任危机,我国信用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正在于此.要改善我国
菌株HYS31分离自土壤,其菌丝体的甲醇浸提液对长柄链格孢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因此,以长柄链格孢菌作为指示菌,通过活性跟踪分离对该菌产生具有农用价值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
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总是随着时间而逐渐加深。由于事物给我们所提供的信息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人类得认识也是如此。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扎德提出模糊集合的概念,标志
文章从公共产品理论、平衡计分卡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为政府主导型科普项目建立了绩效评估的理论构架。同时为不同的政府主导型项目的绩效评价建立了相应的绩效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