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近视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近视防控成为热点。目前的研究针对在全矫的状态下附加正镜控制近视进展,主要是通过降低调节滞后量来增强调节功能。鉴于调节、聚散、立体视之间不仅存在相互作用关系,而且是评估双眼视功能的重要指标。为了全面分析附加正镜对双眼视功能的作用,本论文在近视全矫的基础上附加正镜,通过按照不同的分组标准,结合调节、聚散、立体视功能三方面综合研究附加+0.75D对双眼视功能的作用,探讨其对防控近视发生发展的作用。研究方法(1)受试者分组:选取98名身心健康的受试者,按照两种分组标准进行分组:(1)根据屈光度数,将受试者分成正视组(EMM组),轻度近视组(LOM组),中度近视组(MOM组)。(2)根据眼位结合Morgan标准值,将受试者分成正位组(N组),外隐斜组(EXO组),内隐斜组(ESO组)。(2)附加正镜度数的选取:通过预实验,为避免受试者出现调节超前,选取+0.75D附加镜度数。(3)调节功能检查与评估:用综合验光仪的正负球镜配合近视力卡、开放视野红外线全自动电脑验光仪、翻转拍配合近用卡分别对受试者进行了调节幅度、调节反应、调节灵敏度的测定,并计算出调节滞后量和调节波动值,评估受试者的调节能力。(4)聚散功能检查与评估:用综合验光仪的旋转棱镜进行了负融像性聚散和正融像性聚散的测定,评估双眼视功能中的合像(融合)功能。(5)立体视功能检查与评估:应用Titmus立体图配合偏振眼镜进行立体视锐度检查,评估受试者的立体视功能。(6)视疲劳评估:结合视疲劳情况研究附加正镜对调节、聚散、立体视的作用。研究结果(1)按照不同屈光度分组结果如下:(1)调节功能:在全矫状态下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研究发现调节幅度和调节波动存在负相关关系。全矫状态下三组受试者的调节滞后量均高于正常值,其中LOM组的调节幅度最差,调节波动值高。附加+0.75D后,三组受试者的调节滞后量均降低到正常值以内,LOM组和MOM组的调节波动降低;调节滞后的降低量与全矫时的调节滞后量成正相关关系。(2)聚散功能:全矫状态下,LOM组的正融像聚散能力最差。附加+0.75D后,EMM、LOM组正融像性聚散范围减小,LOM组负融像性聚散范围增大。(3)立体视:全矫状态下,三组的立体视锐度无差异。附加+0.75D后,EMM组、LOM组、MOM组的立体视锐度均增强。(4)视疲劳:全矫状态下,LOM组和MOM组视疲劳比EMM组严重。附加+0.75D后,EMM组、MOM组的视疲劳情况缓解,LOM组视疲劳程度加深。(2)按照不同眼位分组结果如下:(1)调节功能:全矫状态下,三组受试者的调节滞后均高于正常值,ESO组的调节滞后量最高,调节波动量大。附加+0.75D后,三组受试者的调节滞后量降低到正常值以内、调节波动量下降;调节滞后的降低量与全矫时的调节滞后量成正相关关系。(2)聚散功能:全矫状态下,EXO组大于ESO组负融像性聚散范围,ESO组大于EXO组正融像聚散范围。附加+0.75D后,N组、ESO组正融像性聚散范围减小,N组负融像性聚散范围增大。(3)立体视:全矫状态下,三组的立体视锐度无差异。附加+0.75D后,N组、EXO组、ESO组的立体视锐度均增强。(4)视疲劳:全矫状态下,ESO组视疲劳情况严重。附加+075D后,N组、ESO组无变化,EXO组的视疲劳程度加深。研究结论(1)附加+0.75D后,受试者的调节功能和立体视功能得到提高,提示+0.75D对聚散储备量足够的人是合适的正镜附加度数。(2)根据两种分组标准得到结论如下:(1)根据屈光度数分组,全矫状态下,LOM组的调节功能和聚散功能差。附加+0.75D后三组的调节功能加强、聚散功能降低,LOM组出现视疲劳症状。提示长期处于附加状态可能会导致调节和聚散储备力下降,因此附加正镜后要定期复查视功能。给予附加时要检查受试者的调节储备和正融像性聚散储备能力,对于调节储备和正融像性聚散储备少的人,慎用附加正镜来控制近视进展。(2)根据眼位分组,全矫状态下,ESO组调节功能差,有视疲劳症状。附加+0.75D后EXO组调节能力提高,聚散功能下降,出现视疲劳症状,而ESO组调节功能提高、聚散功能仍然较强。提示内隐斜是近视发展的高危人群,可通过附加正镜防控近视进展,EXO组可在正融像性聚散储备量正常的基础上利用附加正镜控制近视进展。(3)本论文提出从调节、聚散、立体视三个方面综合评估附加+0.75D对双眼视功能的作用,提出附加正镜控制近视进展具有人群选择性。通过两种分组方式综合分析,发现对内隐斜、高调节滞后、高调节波动、立体视锐度差,且具备足够调节和正融像性聚散储备的人群更适合配戴具有近附加(视近时附加正镜)作用的眼镜来控制近视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