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农民工为中国高速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助力中国实现“经济奇迹”,成就“世界工厂”地位,但是他们依然沦为社会底层,是弱势群体,权益塌陷,没有话语权,成为边缘群体,究其根本原因是农民工“权利的贫困”。然而,随着历史进程的加快,社会迈向权利的时代,农民工的代际更替,中国实现高质量城市化的要求等情势下,则到了必须要解决农民工权利贫困的时刻。本文旨在通过政策分析、实证检视以及与英国的比较,探讨几十年来或预测未来比较长一段时期的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的权利逻辑。重点关注这样几个核心问题:中国半无产阶级化的农民工公民身份权利逻辑是如何开始与如何变化的?与英国公民身份权利演进路径是否相同?如若不同,则呈现何种状态?内在的逻辑是什么?以及这一权利逻辑可能产生什么样的政治社会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解释了这样几个问题:缘何以“农民工”为研究对象,缘何是农民工的“权利逻辑”,缘何是农民工权利实现“序的逻辑”。基于这些问题的导向,做了以下论述:一是理论分析工具——T.H.马歇尔公民身份——的初步引入与解释;二是讨论农民工“权利逻辑”的缘由,即农民工“低人权优势逻辑”与“理性扩张逻辑”的式微,以及“权利逻辑”本身的回归趋势;三是解释为何中国“农民工权利逻辑”大体决定了中国公民身份权利的演进逻辑,主要由于是农民工是庞大的“权利差序短板”以及其对中国农民获致公民身份的决定性意义;四是在引用“权利差序格局”概念时反对了纯粹的“经济决定论”,认为农民工的权利变革将受到诸多要素的影响;五是综述了国内外一些涉及权利逻辑的研究与结论,也给出了笔者侧重关注农民工权利演进“序的逻辑”,而不是“差的逻辑”的缘由。第一部分:在引论的基础上,对理论分析工具——T.H.马歇尔公民身份理论——再做比较详细的介绍。重点展示的是与本文分析框架相关的,西方学者对公民身份权利三分框架和演进序列及其影响要素的争论与结论。公民身份三分框架是具备足够的解释力;虽然西方发达国家并非都是历经英国式的经典权利序列,但仍具有极为重要的普世意义。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融合T.H.马歇尔、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身份演进框架,展示英国公民身份权利演进逻辑。主要是结论是:英国具有个人自由传统、善于立法、抗争、革命、妥协与融合,社会结构变化、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统治、社会运动、议会改革等重要因素决定了英国的公民身份权利演进路径:“基本公民权→政治权利→社会权利”,其关键启示是需要我们反思的“被动变革”,需要我们学习借鉴的适时有效的改革和“制度融合”等。第三部分:首先,基于雅诺斯基公民身份演进框架与一定的中西比较,宏观分析中国半无产阶级化农民工的权利逻辑的影响要素。主要是改革开放、法治起步与完善、市场经济、阶级走向、农民工的自我抗争与争取、其他社会群体的建议、政党意识形态及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其次,基于政策分析与实证检视,解释中国农民工的权利逻辑呈现的状态,80年代以来“非完整的基本公民权”,21世纪初社会权利“单兵突进”,而政治权利长期处于“双边落空”。主要结论是农民工公民身份三权“非均衡发展”,呈现的逻辑至少在短时期内与英国逻辑不同。这种逻辑结果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行政赋权主导,法定性权利与实质性权利缺失所导致的。第四部分:基于学者们提出“经典公民身份权利序列”之外的公民身份权利逻辑会产生严重后果与风险的研究,探讨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赋权逻辑带来的某些后果与风险。如权利滥用与民族悲剧的历史经验教训、威权困境导致的的个体化、无序化风险,社会分裂解体、公民身份“鸿沟”引致的合法性危机等。第五部分:基于“歧路”的赋权逻辑与“非均衡发展”等结论,提出以平等公民身份和“三权均衡”为导向的政策建议。如建基于平等公民身份的顶层设计与以“劳动赋权”为农民工赋权机制的变革方向,以及化解危机的当务之急:构建阶段性公民身份——社区公民身份与工业公民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