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质保温结构墙体材料试验研究与分析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qeed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护结构的能耗是影响建筑节能的主要原因,围护结构的材料性能直接决定了建筑物内部的热能能否得到有效利用。因此,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是实现建筑节能的关键。通过理论分析和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长度和不同掺量的聚丙烯纤维、以及不同陶砂取代率代替普通砂情况下的轻集料混凝土力学性能、表观密度和保温隔热性能。(1)在掺加单一长度纤维情况下,轻集料混凝土的抗压、抗拉和抗折强度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6 mm长度聚丙烯纤维对抗压和劈裂抗拉的改善效果最显著,分别提高了6.0%和20.0%;17 mm长度的纤维对于抗折强度的改善最显著的,提高了14.2%。轻集料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随纤维长度的增长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规律,6 mm和17 mm长度的聚丙烯纤维增强效果较好;抗折强度基本都是随纤维长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幅度较小。(2)混杂纤维对轻集料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的改善较明显,当长度6 mm、 11 mm和17 mm的纤维掺量均为0.1%混杂时,轻集料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的提高最显著,提高了21.5%。(3)素轻集料混凝土的抗压、劈裂抗拉以及抗折破坏形态均呈现出脆性破坏特征,而纤维轻集料混凝土则呈现出明显的塑性破坏特征,聚丙烯纤维起到了很好地联桥作用。(4)随着陶砂取代率的增加,轻集料混凝土的抗压、抗拉强度和表观密度均呈线性降低。当陶砂掺量达到80%时,压缩试验中试件裂缝相互平行,其破坏形态类似于普通混凝土在上下压板涂抹润滑油时的情况。(5)聚丙烯纤维的掺入对轻集料混凝土的表观密度和导热系数的影响很小,在温度升高和温差加大的情况下,轻集料混凝土的导热系数增大。(6)试验结果表明,陶砂取代率40%和聚丙烯纤维长度6mm、11 mm、17mm掺量均为0.1%时的轻集料混凝土配比为最优配比。
其他文献
现代高层建筑、道路桥梁工程逐渐增多,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基坑工程,地下空间资源利用变得尤为重要。为了建造可靠、安全的工程建筑,开发地下空间资源,就需要了解地下埋深的土体
一直以来,火灾防治是人类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结构抗火是结构工程领域里的一个重要难题。作为结构工程领域应用最广泛的结构之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火性能虽然优于钢结构、木结
由于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问题逐渐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因素,因此提倡和推广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现行的污水处理与回用工艺存在着流程长、占地面
强度问题是土力学的经典问题,姚仰平等提出的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已被证实可以用来描述岩石、混凝土等多类材料的非线性强度特性。黄土由于其具有较强的结构性,形成了独特的力
近年来,光伏发电技术应用广泛,应用形式主要为地面电站或建筑外附式,其发电材料多采用晶体硅,光伏组件的核心即为晶体硅太阳电池。光伏组件在风荷载较高的地区会因为挠度较大,引起EVA胶膜的剪切变形,从而在晶体硅电池片内部产生应力,引起电池片隐裂问题,甚至超过强度极限使得组件发生破碎。由于组件内部的应力问题不易测得,单纯靠试验的方式不能很好地得到分析结果,尤其在循环加载过程中,应力及损伤演化发展也不能靠试
当建筑物超过一定高度时,应用剪力墙或是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已显得不合理、不经济、甚至是不可行的,这时可以采用筒体结构体系来抵抗水平荷载,它比剪力墙或框架-剪力墙结构
高速铁路是高速列车高平顺性和高稳定性行驶的轨道基础,而路基作为轨道结构的基础,必须在运营期间将线路轨道的设计参数保持在基本要求的标准范围之内,这就对高速铁路路基的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际间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内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新技术建筑施工、新的建筑材料的不断更新涌现,越来越多超常规建筑
由于压电材料本身的力电耦合特性,压电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化科学技术,如声纳传感器、力电耦合执行器、压电电源补给装置及位置调节器等。这些装置均是在力电耦合场共同作用下进行工作,故材料本身的缺陷,如位错、裂纹、夹杂等对其工作特性及力电耦合特性产生很大影响。因此,研究在力电耦合场共同作用下含有缺陷的压电材料的力学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有限元法研究压电介质中近场圆形孔洞对瞬态SH波的散射和动应力集中
智能结构由主结构、智能材料及控制系统组成,它是一种仿生结构体系。智能材料分别代表传感器和致动器,压电材料由于具有正、逆压电效应,既可作传感器又可作致动器,因而广泛应用于智能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系统中。层合压电智能结构是由弹性材料,压电材料和粘结层构成,在层合压电智能结构中存在着复杂的弹性场、电场的相互耦合作用。介绍了由层合梁的本构方程出发,建立层合压电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和计算公式。编制基于参数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