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田方式对玉米秸秆腐解及土壤理化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angyong28668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地区是我国玉米主产区,近年来随着玉米产量不断提高秸秆生物量也在逐年增加,玉米秸秆中含有丰富的大量和微量营养元素,是土壤养分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东北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冬、春季节降水少、气温低,秸秆腐解缓慢,导致秸秆还田后土壤播种层环境恶化,是东北地区秸秆还田难以实行的主要问题。棕壤是我国主要旱作农田土壤类型之一,辽宁省的棕壤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9%,在棕壤旱作农田研究玉米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方式,对于东北地区旱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于2014-2019年连续6年开展了秸秆还田方式试验,其中2014-2015年设置大区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还田方式下(免耕、旋耕、翻耕)秸秆腐解率及养分释放规律,及其对耕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在大区对比试验基础上,于2016-2019年连续四年设置微区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还田方式(混拌、翻埋、移除)和耕作深度(10、30、50 cm)下秸秆腐解及其对土壤结构和功能的作用规律,旨在为东北棕壤旱作农田玉米秸秆还田奠定理论基础、并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免耕、旋耕和翻耕3种秸秆还田方式下,秸秆腐解速率均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的变化规律,秸秆养分释放率均表现为钾>磷>碳>氮。免耕、旋耕和翻耕秸秆还田处理秸秆两年平均腐解率分别为38.8%、78.0%、65.9%,两年平均碳释放率分别为56.5%、78.8%、69.4%,氮释放率为16.7%、53.5%、38.8%,磷释放率为81.3%、92.5%、89.8%,钾释放率为92.0%、99.4%、98.9%。免耕秸秆还田处理秸秆腐解率及碳氮释放率与还田时间符合逻辑斯蒂曲线方程,旋耕和翻耕秸秆还田处理秸秆腐解率、碳氮释放率及3种还田方式秸秆磷钾释放率随还田时间变化符合米氏方程。旋耕秸秆还田提高了0-15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翻耕还田则增加了15-25 cm土层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旋耕秸秆还田处理土壤全磷含量显著高于翻耕秸秆还田处理(P<0.05),且与免耕秸秆还田处理的全磷含量差异不显著,3种还田方式的土壤全钾含量差异均不显著。短期秸秆还田条件下,综合分析秸秆腐解及土壤养分变化,旋耕和翻耕处理培肥效果较免耕覆盖还田更明显。混拌还田方式下耕作10 cm处理在还田第1年(2016年)秸秆腐解率显著低于耕作30和50 cm处理,但在还田第2年(2017年)和还田第3年(2018年)混拌还田10 cm处理秸秆腐解率则显著高于耕作30和50 cm处理。翻埋还田处理3年则均表现为耕作10 cm处理秸秆腐解率显著高于耕作30和50 cm处理。秸秆氮的释放率与秸秆腐解率变化趋势相同,但秸秆碳的释放率则表现为随耕作深度的增加而下降的变化趋势。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但随还田年限的增加则呈增加的趋势;与秸秆移除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含量,不同耕作深度下进行秸秆还田,均可有效增加耕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碳氮比。秸秆还田条件下,耕作10 cm处理可显著提高0-10和10-20 cm土层有机碳及全氮储量,耕作30 cm处理可显著增加20-30 cm土层有机碳和全氮储量,耕作50 cm处理则可增加30-40和40-50 cm土层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翻埋30 cm处理能够显著增加0-50 cm土层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秸秆腐解率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0-10和10-20cm土层秸秆腐解率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在20-30 cm土层二者之间为抛物线关系,而30-40、40-50和50-60 cm土层二者之间则表现为负相关的线性关系。秸秆腐解过程中碳、氮释放,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且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储量呈现耕层富集的现象。土壤容重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而降低,秸秆还田(混拌、翻埋)处理在第1年土壤容重与秸秆移除处理差异不显著,而在第2年和第3年秸秆还田处理土壤容重则显著低于秸秆移除处理。土壤容重与紧实度均表现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呈增加的变化趋势。秸秆还田第1年和还田第2年耕作50 cm处理显著降低土壤三相比值,秸秆还田第3年耕作50 cm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三相比值。表层(0-20 cm)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受环境影响显著、呈现季节性变化,不同还田方式和耕作深度处理对土壤温度影响不明显,但深耕处理明显增加水分入渗深度。与耕作50 cm处理相比,耕作10和30 cm处理显著增加>0.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且随土层深度增加>0.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降低,3种还田方式下耕作10 cm处理显著提高各粒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以及各土层平均重量直径。深耕处理破坏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三相比值同时降低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增加了水分淋溶损失。混拌还田10 cm处理显著增加了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翻埋还田10 cm处理则显著增加了1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秸秆还田(混拌、翻埋)10 cm处理显著增加了0-10 cm土层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秸秆还田30 cm处理显著提高了10-30 cm土层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混拌还田处理则显著降低了β-葡萄糖苷酶和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活性。混拌还田10 cm处理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细菌和真菌丰度,而耕作30 cm处理在10-30 cm土层作用效果更加明显。土壤p H值与细菌和真菌丰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细菌和真菌的Alpha多样性中Chao1指数与环境因子之间无显著性相关关系,而Shannon指数在0-10 cm土层与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脲酶活性、p H值、速效钾、速效磷以及全氮含量呈显著相关关系,且细菌和真菌与土壤环境因子间关系呈相反趋势。与细菌微生物组成相比,真菌微生物组成受环境条件影响更加明显。综合分析认为,翻埋还田30 cm处理降低耕层土壤容重和紧实度,提高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固持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同时提高10-30 cm土层土壤细菌和真菌丰度以及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是本文中对土壤培肥效果明显的一种秸秆还田方式。
其他文献
大白菜(Brassica rapa ssp.pekinensis)起源于中国,其生态类型繁多、食用方式多样,是中国及东亚地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蔬菜作物。抽薹开花影响大白菜叶球和花薹的形成,是白菜类蔬菜重要的农艺性状。在结球白菜生产中,未熟抽薹会严重影响叶球的产量和质量,因此,选育耐抽薹品种是结球白菜重要的育种目标。但是,对于以花薹为产品器官的白菜苔品种来说,苗期过后适时抽薹,又是产量形成的关键因
大白菜(Brassica rapa L.ssp.pekinensis)是我国以及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广泛种植的蔬菜作物,包括结球、半结球和散叶类型,其中,结球白菜是最重要的品种类型。结球白菜的产品器官是叶球,结球性是决定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农艺性状,叶球形成与发育研究历来受到研究者重视。2011年大白菜基因组测序信息的释放,为其功能基因组研究奠定了基础。鉴于突变体在功能基因组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葡萄霜霉病是中国葡萄生产上的第一大病害,每年造成的产量损失极大。化学防治是目前防治该病的常用措施,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易导致抗药性产生,易导致产品和环境污染。挖掘抗病基因,选育抗病优质葡萄品种已成为研究热点。葡萄霜霉病抗病机理已有一定报道,但利用抗感鲜食葡萄转录组测序挖掘抗病基因,并对抗病候选基因脱落酸受体VvPYL4开展相关功能分析尚未见报道。本文以葡萄霜霉病菌为靶标,开展了葡萄品种对霜霉病抗病
拟轮枝镰孢菌引起的玉米穗粒腐病(FER)具有分布广泛、破坏性强的特点,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玉米穗粒腐的病原真菌在地区和年份之间差异较大,病原菌能够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病害,其发病机制复杂,且FER抗性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因此迄今为止尚未鉴定到免疫材料,对其抗性遗传机制更是知之甚少,严重阻碍了玉米穗粒腐病抗性遗传资源的挖掘及优良抗病品种的培育。利用连锁群体鉴定抗病性的主效QTL和利用关联群体鉴定抗
由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Walk.)Boed.]侵染引起的玉米弯孢叶斑病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病害,广泛发生于美洲、欧洲、亚洲及非洲的玉米产区,严重威胁着玉米安全生产。C.lunata通过附着胞侵入玉米叶片表皮细胞,同时产生细胞壁降解酶和毒素破坏角质层、细胞壁、细胞膜和防御酶系统,进而完成侵染和致病。附着胞是半活体营养类型植物病原真菌活体营养阶段的重要致病手段,其调控机制目前
天山郁金香(Tulipa thianschanica Regel)为百合科(Liliaceae)郁金香属(Tulipa)多年生野生花卉,分布于中国新疆西部和中亚地区,花色艳丽、花型独特、抗性强。经过漫长的进化适应,郁金香种子形成了特有的休眠机制。然而,休眠特性是导致郁金香种子萌发率低和萌发不整齐的根本原因,限制了郁金香的育种进程。本研究利用生理生化测定方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MS/MS)
体细胞胚发生具有普遍、遗传稳定、适于作为外源基因转化受体系统等优点,对百合产业中的遗传性状改良和种球优质繁育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组前期明确了miR171在百合体胚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其调控百合体胚发生的作用机制及内部调控网络尚未明确。本文以miR171为研究切入点,利用过表达、点突变、STTM人工沉默和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明确了lpu-e TM171a/b、lpu-miR17
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Mill.)Druce]是百合科黄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玉竹根是国家卫计委确认的传统药食两用原料。玉竹根中含有特殊种类的天然高异黄酮类化合物,以二氢高异黄酮为主。高异黄酮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癌功效。本课题以玉竹根粉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低共熔溶剂法提取玉竹二氢高异黄酮的操作方法,并对应用高速逆流色谱(HSCCC)纯化玉竹黄酮的操作条件进行了优化,接下来研究
蓝莓,杜鹃花科(Ericaceae)越橘属(Vaccinium spp.),果实营养价值丰富,富含维生素、花色苷、酚酸和黄酮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癌等功效。蓝莓果实采收期正值盛夏,由于较高的田间热和果实自身耐贮性较差,采后货架期间极易发生品质劣变,影响其果实品质和商品价值。软化是采后蓝莓果实成熟衰老进程中最主要的品质劣变现象。鉴于此,研究采后蓝莓果实的软化机理、探索相应的调控技术
果实成熟软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有关其生理和分子机制一直是人们所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葡萄是典型的非呼吸跃变型果实,成熟软化的特征和机制与呼吸跃变型果实有所不同,并且葡萄不同品种在成熟过程中质地变化和软化特征也存在差异。目前有关葡萄果实成熟软化机制的研究还十分有限。本试验选用果实质地差异较大的‘红地球’和‘玫瑰香’2个葡萄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发育时期果实质地、内含物变化以及基因表达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