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盆地出土两周时期青铜器来源研究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lix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铜器在我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青铜器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见证,也是我国古代社会物质文明和古代社会审美的重要载体。目前为止,反映两周时期青铜文化时空变化的框架基本已经搭建起来。特别是在周代,由于历史和出土文献材料的优势,这个框架更加细致一些。但是,对于某一地区,或者在这一时期该地区表现为某一诸侯国,其青铜文化的特征、发展过程以及来源问题可能不是很清晰。如南阳盆地的申、应、曾等小的方国,他们在楚文化入侵之前所拥有的辉煌未见系统的研究。青铜器作为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物质文化材料构成商周文化研究的主体,青铜器自身代表了社会精英阶层的特质,能够反映历史文化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南阳盆地地区在被楚国吞并”汉东诸姬“之后基本属楚,成为楚国的一个重要统治区域。在政治处于他人掌控或影响之下,青铜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本文试从制造工艺、形制、纹饰以及铭文等方面分析处于周文化体系下与处于楚文化统治之下的古申国、古应国是否有独立生产青铜器的能力以探讨这些地区的青铜器来源问题。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讨论本文拟研究的时空范围,结合前人研究的成果分析现状,介绍在研究过程中采取的方法,明确目的提出存在问题;第二章对南阳盆地出土的青铜器按照器群分别进行简单介绍;第三章根据铜器器类的组合、形态演变的阶段性特征以及铭文特征对该地区出土青铜器进行分期;第四章、第五章是在第三章分期的基础上将南阳盆地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划分为处于周文化体系和处于楚文化体系两大部分,分别从器群组合、形制、纹饰、制作工艺、铭文及辞例观察等方面讨论周文化体系下和楚文化体系下青铜器的来源问题;第六章结语。周代的分封体制,使青铜器形成以诸侯国为单位的地域构成。文化中的个性代表了独立性,属楚之后的各个方国是否独立生产青铜器由其青铜文化个性来做出判断。在没有作坊等遗迹发现的条件下,从纹饰、制造工艺、形制等方面分析独立性也可成为一种途径。
其他文献
齐铁偕  生于上海,自幼学画、习书、吟诗、作文,上海解放日报文艺部主任,上海海派书画研究会执行会长、上海书画院副院长,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上海新学科学会副会长,其美术、书法作品曾多次举办过个人展览,入选全国、省市级美术展和书法展,并参加过香港、澳门等地区美术展和书法展。  2009年的时候有一本小书卖得很红,书名略长,叫做《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这是“科学松鼠会”的一群年轻的科研控写来科普全
新安吕氏家族是明末清初河洛地区著名的文学世家,为河洛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始祖吕俊元末迁居新安开始至第九世吕维祺,新安吕氏以忠孝传家,在明朝末年声名鹊起。明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