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边境地区蜱种及蜱传立克次体的调查研究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qq135451972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蜱传立克次体病(TBRD)是由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感染引起的一种可使人、家畜及野生动物患病甚至死亡的疾病。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报道至少存在26种已确定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然而,目前中朝边境地区(丹东、延边地区)蜱传立克次体缺乏系统性的检测与分析。本试验重点调查研究边境地区的蜱种分布及蜱携带立克次体病原的情况,结果证实该地区存在立克次体的流行,对人和动物的健康构成了威胁。试验一对中朝边境地区(丹东、延边地区)的蜱种进行形态学及线粒体16S rDNA基因鉴定。试验二研究多重置换扩增(MDA)方法对单个蜱DNA进行扩增及病原的检测与分型。试验三对中朝边境地区(丹东、延边地区)采集蜱虫的核酸分别进行外膜蛋白(ompA、ompB)、细胞表面抗原1基因(sca1)三个基因片段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综上所述,本试验中中朝边境地区(丹东、延边地区)15个县市805只蜱中鉴定到四个蜱种,分别是: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 concinna)、日本血蜱(Haemaphysalis japonica)、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其中长角血蜱是该地区的优势蜱种。MDA技术的利用,使我们可以对DNA浓度较低的样本进行有效扩增,得到足够的DNA样本进行病原的检测与分析。本试验中共检测到206份立克次体阳性样本,检出率为25.59%。蜱体内存在立克次体sp(Rickerrsia sp)、饶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raoultii)、日本立克次体(Rickettsia japonica)、黑龙江立克次体(Rickettsia heilongjiangensis)共4种立克次体感染,各边境县市立克次体感染率在0%-100%之间。
其他文献
探索大脑的工作机制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对自身的重要挑战,人脑经由外围的神经和肌肉通道,完成与外界的沟通交流。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Interface,BCI)旨在提供人脑和外部环境之间沟通的桥梁,但不依托于脑的正常输出通路,通过对采集到的脑电信号进行处理,进而将各异的思维状态转化成不同的控制命令,完成对外部设备的控制。脑电信号是因大脑神经元受刺激而产生一系列脑电节律变动的行为输出,通常
目的:分析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手术治疗后妊娠率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分期、侧别、直径、年龄等因素对术后妊娠率的影响。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
【目的】在牙周炎的发病过程中,牙周致病菌作用于宿主防御系统,激活免疫细胞,引起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可导致牙周炎症微环境的变化。免疫代谢组学是一新提出的概念
【研究目的】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CAFs)是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最重
作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人类先祖智慧的结晶,是永远的精神家园。纺织非遗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之悠久,种类之丰富,
肌肉是家禽生产中重要的经济性状之一,胚胎期骨骼肌的发育影响肌肉产量。鸡GHR基因可双向转录,不仅具有GHR mRNA(即GHR正义转录本,G HR-S),而且存在一种天然反义转录本(GHR-A
目的:脊髓型颈椎病主要由颈椎椎间盘突出或者黄韧带硬化,长期压迫脊髓,导致神经功能障碍。脊髓型颈椎病发展过程、发病机制以及颈脊髓的病理生理变化目前尚不明确,由于人类活
系绳卫星为当今空间科学领域研究的一大主流方向。系绳卫星系统动力学建模和系绳展开与回收控制问题为现阶段系绳式卫星研究中存在的两大难题。本文针对于系绳式卫星展开和面内机动转移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建模与系绳稳定控制方法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充分调研并分析总结现有解决方案中依旧存在的不足,充分了解当前绳索建模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现代控制理论在该领域的应用前景,明确系绳卫星动力学建模方法及其收放控制算法
目的:探讨应用宫腔镜及钳刮术联合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妊娠12-16周的剖宫产瘢痕妊娠的治疗情况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科确诊停经时
目的: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约占口腔癌的90%以上,尽管目前癌症治疗的方案不断改善,但OSCC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在50%左右。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发现新的技术与新的生物学标记物,对OSCC患者进行早期预防与早期干预。本研究将采用新型蛋白组学技术筛选OSCC与正常组织中差异表达蛋白,并探索其对OSCC生物学功能的调控作用。方法:1、以同位素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