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性质的重新定位和新的语文教材的推广使用,促使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将目光聚焦到了文学教育上,一个以培养学生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学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语文教学改革热潮正在涌动。面对这个新的形势,探讨文学教育的内涵、本质、功能、特点及如何切实有效地实施文学教育等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本文试图就此做出一些探索。 本文主要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文学教育的历史回顾。从以“诗教”为代表的古代文学教育到近现代的“应用文”与“美术文”之争,从20世纪50年代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到60、70年代“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从80、90年代文学教育的初步“回复”到90年代末21世纪初文学教育的全面“复兴”,我国的文学教育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通过对文学教育历史的回顾,可以从中总结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当前实施文学教育的历史大趋势。 第二部分:文学教育的理论探讨。把对文学性质的考察和语文教学实际结合起来,我对文学教育的内涵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了界定。广义的文学教育指的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利于培养人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其文学修养的活动。狭义的文学教育是指学校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行为,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素进行审美鉴赏,让学生深入体验其中蕴含的意义、意蕴和情感,并以对话的方式展开交流,实现对文本的创造性理解,最终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其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完满个性,健全人格。狭义的文学教育指的就是文学教学。本质问题是文学教育的核心问题,决定着文学教育的方方面面。我认为,文学教育首先是一种人化教育,以“立人”为根本,旨在丰富学生的心灵,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学生人格的自我反省、自我选择和自我完善。其次是一种精神教育,是让学生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精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神空间、对抗学生精神的平庸,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 第三部分:文学教育的功能。文学教育具有审美教育、文化涵养、言语培育和 思维优化功能。它既可以解放学生的感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的 审美能力,又可以建设学生的内在文化环境,优化他们的文化学养体系,促进学生 整体文化素质、文化人格的提高。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还可以欣赏到语言艺 术的精华,获得丰富的语言底蕴,受到特有的语言磨炼,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另外, 文学教育在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 势,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类型和结构,促进其整个大脑功能的开发与完善。 第四部分:文学教育的特点。体验性、整体性、创造性是文学教育具有的显著 特点。因为文学是作家生命体验的凝结,学生对文学的接受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作家 体验的物化形态——文学作品进行“二度体验”的过程;文学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 整体反映,有其内在的完整意境和特定神韵,因此文学教育要淡化分析性操作,突 出重点,加强整合。文学还是一种典型的创造性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学欣赏都是以 作者或读者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为基础的。 第五部分:文学教育的策略。基于对文学及文学教育特点的认识,我们提出文 学教育的三个策略,即审美化教学策略、体验性教学策略和对话式教学策略。审美 化教学策略包括:深入研究开掘美;细读朗诵品味美;营造心境传输美。实施体验 性教学策略,首先要创设情境,引起动机,激发直觉体验;其次要融入情境,启发 联想,增强切身的情感体验、意义体验和角色体验;再次要超越情境,知情促行, 获得创造体验,包括对文本的创造性理解和进行创造性写作训练。实施对话式教学 策略,一要将教师角色定位在对话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开发者、研究者 上;二要创设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三要采用教师与学生对话、学 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和学生自我对话等多种对话方式;四要善于设置具 有趣昧性、开放性、启发性和时代性的对话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