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正规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国或地区的人力资本增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非正规教育的发展已经在世界范围受到重视。我国自1995年教育改革开展以来,在非正规教育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绩。扫盲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在职培训为各类人群接受更高级别的教育提供了可能,拓展了社会上升空间;私人资本进入教育培训市场,为教育市场注入了活力,丰富了教育市场的教育服务种类和服务层次。但是,我国的非正规教育仍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非正规教育体系的不明确导致政府监管和投资者投资方向不明确、投资量受到限制;其次,对非正规教育的分割研究不能使非正规教育形成有机整体,与正规教育体系也缺乏联系;再次,非正规教育市场缺乏监管也不利于其持续发展。本研究选取人力资本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首先界定了非正规教育的内涵、作为混合产品的经济学性质,以及当前我国非正规教育的主要领域,如扫盲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教育补习等。结合这几个领域的发展现状,本研究认为当前我国的非正规教育存在体系不明确、投资机制不健全、教育服务市场积弊较多等问题。研究选取非正规教育的四个典型投资主体作为研究起点,通过对政府、企业、个人、非政府组织四个投资主体投资非正规教育的动机分析,明确各主体在投资非正规教育所具有的利益动机和投资形式,以期在后续的体系构建中引入针对投资主体的制约和激励因素。通过对我国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受教育状况、居民收入状况近十年统计数据的定性分析,证明我国未来大力发展非正规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都需要对青壮年人口乃至全体劳动人口进行后续教育,非正规教育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为加大家庭成员非正规教育投资提供了可能。基于对四个投资主体的投资动机分析,本研究试图提出一个以投资主体为研究起点的非正规教育体系框架。最后对非正规教育体系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进行简要分析。内部结构主要包括非正规教育体系的构建理念、内部划分、投资机制和内部监督评价;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与正规教育的衔接、法规制度保障和社会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