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赈捐,就是以赈灾为目的进行的捐纳和捐输活动,政府将官职爵位作为奖赏内容来激发报捐者的积极性,以求在较短的时间内筹集到赈灾所需的银钱和米粮等物资。赈捐的源流可以追溯至秦汉时期的纳粟赐爵之举,之后在历朝历代的赈灾中都可以见到赈捐的开办。直至清代赈捐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固定流程、报捐事项十分完善的赈济措施。自顺治年间清廷首开赈捐到宣统时期又复开赈捐,在这二百多年的历史中统治者对赈捐一直采取反复不定的政策。虽然世人对赈捐有着种种的质疑与批判,但不可否认赈捐在清代救灾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尤其在晚清“丁戊奇荒”、秦晋旱灾等灾荒中的筹赈成效。随着晚清各省开办赈捐次数的频繁,赈捐给吏治带来的危害也愈加严重,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和清廷的改革中,曾一度废止实官赈捐,并出现了新的筹赈方式来替代赈捐。可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也改变不了他最终的命运——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彻底废除。作为清代官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赈捐制度的兴废历程也见证了清代官赈的兴衰。本文共分五章,对赈捐制度在清代的沿革作了系统的考证,深入分析了赈捐在清代各朝的具体变化,并以光绪年间各省的赈捐章程为基准,对赈捐开办的主要流程和报捐的具体事项进行了细致的考订。以“丁戊奇荒”时华北地区直隶、山东、河南、山西省份的赈捐实况为例,对赈捐制度在晚清实施的原因、具体内容、结果作了全面的阐述。并分析出清廷对赈捐制度罢废与复开摇摆不定态度的原因,以期展现出赈捐制度在清代推行的全貌。第一章概述了赈捐制度的历史沿革和清代赈捐制度的产生、发展、完善以及每个阶段所出现的不同变化。第二章介绍了晚清赈捐开办的具体流程、收捐项目、报捐价码等内容。第三章重点论述了“丁戊奇荒”大旱灾后华北各省施行赈捐的背景、具体的开捐程序以及最终的收捐结果,并对这一时期赈捐制度的运作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第四章分别总结了晚清时期实施赈捐对救荒的作用、对政治尤其对吏治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群体和社会风气带来的影响。第五章分析了赈捐制度在社会中一直盛行不废的具体原因以及清末关于赈捐制度的停废与复开。总体来说,赈捐不仅是官赈中的一项救灾措施,还是一项财政政策,作为一种政治制度还涉及到官场吏治。直到清王朝寿终正寝,饱受争议的赈捐制度也退出了他的历史舞台,演变成其他形式的筹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