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影像资料也在各国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如今只要轻点鼠标,就能在第一时间欣赏到国外的最新影片。但不同于在电影院里的观看体验,这些电影都没有经过配音,仅仅在屏幕下方添加了中文字幕或双语字幕。另一方面,这种影像资料,包括纪录片、电影等,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外语爱好者的追捧,网络上涌现出的各种字幕翻译小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应运而生。在十几年前,提到影视剧翻译,大多指的是配音翻译。但现在,上述无配音字幕翻译的快速发展,要求研究人员必须将它作为一块独立的领域来进行系统的研究。在先行研究中,研究者大多是译者的经验之谈,或者以特定的影视作品为研究对象,从中摘取部分翻译实例,分析并讨论某一翻译理论,如德国功能理论、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关联理论在其中的适用情况,提出一些指导性的原则。并未对字幕翻译过程中的采取的翻译手法作进一步的探讨,也未将作为跨文化交际工具的字幕翻译本身具备的特质考虑在内。此外,笔者在考察影视剧无配音字幕翻译时发现,部分字幕译文和原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或二者之间毫无任何联系,近乎于译者的再创作。在本论文中,笔者结合影视剧字幕翻译的特点和目的,对字幕翻译中常见的十一种翻译策略的文化性倾向进行了归类考察,同时通过对中、日、英三种语言字幕的对比分析,探讨了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基本态度,以及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策略使用的影响。本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1.先行研究介绍,国内外电影字幕翻译的研究进展、研究方法、论文结构;2.从电影《活着》中提取部分片段的中、英、日文字幕,按使用的翻译策略进行分类。3.从电影字幕翻译的特点、翻译目的和制作方的要求三方面,探讨字幕翻译过程中的译者所采取的重视目的语文化的文化基本态度。4.以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为基础,结合提取的字幕,按其文化转向的程度将十一种翻译策略进行文化性归类。5.对考察研究作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