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2012年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要“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交换技巧的掌握能够提升幼儿人际关系的质量。随着幼儿交换的不断成熟,幼儿更了解自己的需求,更懂得如何处理自己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各种情绪。同时,资源是否充足是幼儿园区域活动中会经常面对的问题,而资源有限是常态,如何处理资源有限的情况,恰好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机会。资源有限情况下,合理分配和交换是常用的处理方法。关于分配,已有不少研究,不再赘述,而通过交换来解决幼儿园资源冲突问题的研究较少。基于幼儿社会性发展以及解决幼儿园资源冲突情境的需要,幼儿交换值得进一步探究。当前,已有相关研究为我们对幼儿交换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理论上的支持与参考,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体现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多方面上,尤其是幼儿交换的影响因素上。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发现,幼儿交换受到幼儿本身个人特质的影响,如移情能力;同时,还受到一些情境性因素的影响。目前尚无研究者从幼儿本身个人特质以及交换情境两方面同时入手,系统地对幼儿交换本身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本研究以资源情境、交换对象的亲密程度和幼儿移情能力为自变量,探寻三者对幼儿交换的影响。因此,本研究立足于我国现实社会背景,以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参考以往研究经验及范式,采用2(高、低移情能力)×3(关系亲密、一般、陌生)×2(资源有限、充足)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高低移情能力为被试间变量,关系亲密程度和资源情境为被试内变量。移情能力为分为高移情能力组和低移情能力组;亲密程度分为关系亲密交换对象、关系一般交换对象、关系陌生交换对象;资源情境分为资源有限情境和资源充足情境。首先对幼儿移情能力进行测查,并将幼儿分为高、中、低三个水平组,取高移情能力组和低移情能力组为研究对象。然后针对分组选出的幼儿进行情境性实验,探索幼儿在资源有限和充足的情境下,与亲密程度较高、亲密程度一般和亲密程度陌生的同伴进行交换时的差异情况。同时,分析三个自变量与幼儿交换规则选择之间的相关关系。深入探索幼儿移情能力、资源情境和亲密程度对幼儿交换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对幼儿交换进行预测,了解幼儿交换的发展情况,并为教师介入幼儿同伴资源抢夺提供可行的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幼儿总体表现适中,但各维度差异显著。幼儿交换意愿较为强烈,但行为表现落后于交换意愿,将近一半的幼儿交换情绪体验感较好。幼儿交换规则选择各不相同,将近一半的幼儿交换时是基于联结取向,其次是需求取向和偏好取向,再是道德取向,娱乐取向人数较少。(2)移情能力对幼儿交换有显著影响。幼儿移情能力与交换总分成正相关关系,移情能力越高,交换总体得分越高。在交换意愿、行为表现、情绪体验三个维度的得分比较上,相较于低移情能力组幼儿,高移情能力组幼儿在交换情绪体验上的得分更为显著。低移情能力影响下,幼儿的交换规则往往基于偏好取向。(3)资源情境对幼儿交换有显著影响。资源数量与幼儿交换总分成正相关关系。资源越充足,幼儿交换总分越高;反之,幼儿交换总体得分越低。三个维度相较而言,资源情境对交换意愿影响更为显著,对交换情绪体验影响相对较小。资源情境影响下,幼儿的交换规则往往基于需求取向。(4)亲密程度对幼儿交换有显著影响。关系亲密程度与幼儿交换得分成正相关关系。研究发现,面对关系越亲密的对象,幼儿更愿意与对方交换。幼儿交换的三个维度中,亲密程度对幼儿行为表现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对情绪体验的影响更为显著。亲密程度影响下,幼儿的交换规则往往基于联结取向。(5)移情能力、亲密程度、资源情境对幼儿交换有交互效应。一方面,亲密程度和资源情境对幼儿交换意愿有交互效应。随着关系亲密程度的增加,资源情境对幼儿交换意愿的影响逐渐增加。而随着与交换对象亲密程度的降低,资源情境对交换意愿的影响逐渐减少。另一方面,移情能力和亲密程度对幼儿行为表现有交互效应。关系越亲密,越能激发幼儿的移情,因而面对关系亲密的对象,幼儿的行为表现更好。反之,关系越陌生,越难以激发幼儿的移情,幼儿行为表现得分越低。基于本研究的发现,提出以下几条教育建议:首先,教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创设不同的交换情境,帮助幼儿理解不同交换场景下自己的交换意愿和情感体验,逐渐做出理性且不后悔的交换选择,提升幼儿的交换能力。其次,通过移情训练,提升幼儿的交换发生频率,促进幼儿的社会合作与交往技能的提升。另外,教师和家长应引导幼儿理性交换,不给幼儿贴“好孩子”标签。最后,教师应多为高移情能力幼儿与班级有退缩行为的幼儿创造交换的机会,使得有退缩行为的低移情幼儿获得更多的社交经验和友谊,进而减少他们的孤独感,改善其社会退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