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菲利普·罗斯(1933—)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从1959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再见吧,哥伦布》至今,罗斯共创作了二十七部小说,两部评论文集,两部非小说,还有大量的短篇小说。《美国牧歌》是“美国三部曲”中的第-部,另外两部分别是《我嫁给了共产党人》和《人性的污秽》。这三部小说也被称为“美国问题小说”,因为罗斯在这三部小说中展示了二战以来美国社会的各种问题。《美国牧歌》讲述的是美国第三代犹太移民塞莫尔·利沃夫的悲剧故事。他-直梦想成为真正的美国人,但是自从女儿为反对越战炸毁了当地邮局之后,这-梦想彻底破碎了。《美国牧歌》出版不久,各种关于它的评论性文章便层出不穷。这些文章中,绝大部分都围绕着犹太身份,犹太人的美国梦及六十年代的美国文化进行讨论,只有少部分的评论涉及到这部小说的后现代特征。这篇论文将在后现代主义的视域内对《美国牧歌》进行讨论。通过运用后现代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征,从多重主题和主题构建策略两个方面出发,分析了《美国牧歌》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特征。本篇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引言,为整篇论文铺设了研究目标。引言中首先介绍了菲利普·罗斯的生平及文学创作生涯;接着概括了《美国牧歌》的主要情节;然后对《美国牧歌》的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了整理分析;最后介绍了本篇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结构安排。论文的第二章有两部分内容,分别讨论了后现代主义理论和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征。第一部分通过比较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差别,概括了后现代主义的主要观点。另一部分介绍了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和特征。第三章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对《美国牧歌》中的多重主题进行了分析。第四章讨论了罗斯构建小说主题所使用的后现代主义策略。在这一章中,首介绍了小说中两个主要的后现代主义写作技巧—戏仿和怀旧;接着从碎片化叙事和对历史文本的处理两个方面展示了《美国牧歌》的后现代叙事艺术。此篇论文的最后一章是结论部分。通过对前四章的分析,论文得出了以下的结论:战后的美国社会充满后现代主义特征,例如:荒诞性,非理性及碎片化;在这社会下生活的犹太移民,面临着犹太性和美国主流文化之间的艰难抉择;在后现代主义社会中,犹太移民在努力实现美国梦的同时,越来越认识到美国梦自身的荒诞和不切实际;作为一部成功的后现代小说,在突出这些主题时,罗斯充分展示了自己出色的小说构建技巧。他通过戏仿圣经故事,揭露了人们追逐美国梦的徒劳;并运用后现代怀旧为整篇小说奠定了悲剧色彩。在叙述故事情节时,他着重突出碎片化和历史文本文与学文本的混合,将后现代主义的荒诞性和不确定性发挥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