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4年,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纽曼(Noelle-Neumann)在《传播学刊》上发表论文,提出“沉默的螺旋”这一概念。该概念提出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被国内外专家、学者所认可。它所展示的社会舆论模式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民众在强大社会意见面前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强调了民众的从众心理和惧怕孤独的情感。
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社交范围由从前的一个村、一个乡镇或一个城市被扩展到了全省、全国、全世界乃至网络自有的虚拟世界,消除孤独的方式在网络平台上变得多种多样,人们不再象从前那样因害怕生活圈子狭小而在大众意见面前选择“沉默”,公民意愿表达与社会舆论形成的状态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也在发生着变化,“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滞后性明显地显现了出来。
本文将“沉默的螺旋”理论置于现代网络社会与网络传播中进行考量、分析与论证,并基于具体的网络事件,观察其在互联网传播环境中,公民群体意见的形成、个人意见的表达、以及个体在既成社会舆论面前如何取舍等问题。
研究发现,互联网时代,因受众之间、受众与媒介以及政府传播关系发生变化,打破了以往“沉默的螺旋”理论视野中的社会舆论形态,受众在网络传播中,随着角色地位的转变、社会意见表达结构的变化以及对公共事件的高度参与,导致社会舆论形成模式出现了新特征与新变化——“漩涡”。
网络时代社会舆论形成新模式——“漩涡”是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修正,社会舆论形成新模式——“漩涡”需要有机引导和有效监督。社会舆论形成新模式——“漩涡”与“沉默的螺旋”,二者在舆论形态的表现上虽存在差异,但在网络时代,则可以互为作用,互为补充。正确运用之,有益于营造当今社会健康的社会舆论环境,促进社会进步、和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