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机制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骨转换及维生素D的相关性分析

来源 :宁夏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ntdi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此两种抗骨质疏松药物在首次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时出现最常见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予以预测分析,以探讨不良反应的发生是否与不同骨转换状态及维生素D水平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从而对临床上防治不良反应以及如何选择抗骨质疏松药物提供帮助。方法收集于我院(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骨质疏松门诊诊疗,明确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绝经后女性研究对象381例,年龄分段(45-90岁),诊疗时间跨度为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间,对以上纳入者进行电话随访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将上述研究对象根据其首次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不同,分为唑来磷酸组(307例)和特立帕肽组(74例)。两组纳入对象根据用药后不良反应的有无分为有不良反应组和无不良反应组,再根据维生素D水平、P1NP水平分别分组,分析此两种因素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是否相关。唑来磷酸组与特立帕肽组之间在不良反应的发生上不作比较。结果1.使用唑来磷酸(首剂)抗骨质疏松治疗的307例(年龄:63.03±9.34岁)研究对象中,有99例出现了APR(APR+),占总研究对象的32.2%。在所有研究对象中,有56.7%的研究对象的维生素D水平处于缺乏状态(≤20ng/ml);APR+的研究对象的25(OH)D水平为16.75±9.20ng/ml,明显低于APR-患者的25(OH)D水平23.68±10.67ng/ml;APR+患者的血清学P1NP水平为73.95±34.50ng/ml,显著高于APR-患者的P1NP水平55.80±36.91ng/ml。维生素D过低及P1NP水平过高均为首次输注唑来磷酸后发生急性期不良反应(APR)的危险因素。2.使用特立帕肽抗骨质疏松治疗的74例(年龄:67.14±9.21岁)研究对象中,有14例出现了肌肉骨骼症状,占总研究对象的18.9%。所有研究对象中,有59.5%的研究对象25(OH)D水平处于缺乏状态(≤20ng/ml)。其中出现肌肉骨骼症状的研究对象的25(OH)D水平为15.96±8.17ng/ml,未出现肌肉骨骼症状的研究对象的25(OH)D水平20.86±8.52ng/ml,两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究其原因,考虑与纳入研究的样本量较少相关;出现肌肉骨骼症状的研究对象的P1NP水平为96.85±58.52ng/ml,明显高于未出现肌肉骨骼症状的研究对象的P1NP水平55.28±27.87ng/ml。P1NP水平过高,即成骨过于活跃是一项使用特立帕肽后发生肌肉骨骼症状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论1.体内25(OH)D水平与首次输注唑来磷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引起的急性期不良反应呈负相关关系,即25(OH)D水平越低,急性期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2.骨形成速率增加、成骨细胞活跃时,使用唑来磷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时,发生急性期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3.体内25(OH)D水平与特立帕肽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引起的肌肉骨骼症状无明显相关性。4.骨形成速率增加、成骨细胞活跃时,使用特立帕肽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肌肉骨骼症状的不良反应风险增加。
其他文献
转移性乳腺癌严重影响女性生命健康。基于细胞因子白介素-12(IL-12)的免疫治疗被认为是抑制乳腺癌生长和转移的有效方式之一。但用药后严重的不良反应和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下有限的免疫应答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一线化疗药物阿霉素(DOX)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凋亡的同时,还能引起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并中和免疫抑制微环境。因此,DOX与IL-12联合具有化疗-免疫协同抗肿瘤作用,是治疗转移性乳腺癌
目的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proteomics)建立经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干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granulosa cells,GCs)蛋白质组谱,并进一步分析差异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在LH干预颗粒细胞过程中对芳香化酶CYP19表达以及雌二醇合成的影响。方法1.体外分离培养大鼠原代卵巢颗粒细胞,HE染色检测颗粒细胞形态、卵泡刺激素受体(follicle-s
目的探讨行关节置换术的RA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筛选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于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诊断为RA并行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9例,等距抽取同期住院的诊断为RA且未行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33例,按照是否行关节置换术分为手术组与非手术组,分别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指标、实验室检查、免疫学指标、影像学资料及治疗情况,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
目的:了解狼疮性肾炎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影响狼疮性肾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08年9月1日至2019年3月30日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肾脏内科明确诊断规、规律随访且资料完整的狼疮性肾炎患者。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实验室、病理以及随访资料,根据基线是否合并急性肾损伤分为两组(即合并急性肾损伤组和肾功能正常组),随访至2020年6月30日,以死亡为主要终点,进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在静脉溶栓后早期(24h内)发生颅内出血转化的概率、发生时间以及影响颅内出血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20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及心脑血管病医院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并以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行静脉溶栓治疗的1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筛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期间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透析中心进行透析治疗超过3个月的患者316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按年龄分为两组,非老年组患者年龄<60岁,老年组患者年龄≥6
目的:探讨以急性胰腺炎起病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自2009年9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之间收治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以急性胰腺炎起病胰腺癌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体重是否减轻),血清学指标(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CA199,CEA)及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腹部增强CT,ERCP检查)等相关资料。并选取同时期单纯胰腺
目的描述CYP2C19基因多态性在宁夏地区的分布特征,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同时比较全国不同地区汉族健康人群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点。方法纳入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宁夏地区五个市医院行健康体检的人员共1050人,进行CYP2C19*1、*2、*3及*17等4种等位基因及其相关基因型的检测。根据地区、性别、体重指数进行分组,采用X2检验比较各组
目的分析和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的影响,为其提供临床治疗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就诊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周期为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收缩压、心率、血肌酐、血清钾、天门冬氨酸氨基转
目的系统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患者胸腔积液的病因分布、诊疗现状及疾病负担。方法收集并整理2018年01月-2018年12月收治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1028例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恶性胸腔积液(233例22.7%)、类肺炎性胸腔积液(214例20.8%)、充血性心力衰竭(140例13.6%)、结核性胸腔积液(98例9.5%)、肝硬化(97例9.4%)为胸腔积液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