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韩翻译中的误译类型分析——以《狂人日记》为例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yanli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贸易、外交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与加深。随着中国和韩国各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加,两国之间翻译的需求也在日益扩大。尤其是在中韩两国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领域,翻译活动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早在中韩建交以前,在20世纪80年代,中韩两国之间的翻译活动就已经非常活跃了,但是关于汉韩翻译研究的历史却并不是漫长。笔者在先行研究成果分析过程中,发现如下问题:由于两国都使用汉字词的因为,两国都进行过关于汉字词误译方面的研究,并且为数不少。但是,韩国方面关于汉韩翻译中的误译类型所作的分析研究比较多,而关于翻译理论的研究较少。反之,中国方面的情况是,对于翻译理论的研究比较多,而关于误译类型的研究则比较少。并且,迄今为止还没有具体涉及过关于《狂人日记》译本的误译分析。   而迄今为止,在被译成韩文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中,鲁迅的作品因其鲜明的风格和时代特征而备受韩国文学界的关注,在韩国的读者层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鲁迅的《狂人日记》在中国文学史中,甚至在韩国翻译文学史(包括韩国文学史本身)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译本丰富,非常具有研究价值。所以,本文选取鲁迅的《狂人日记》作为研究对象。为此,笔者分析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5种《狂人日记》译本。之所以选择90年代以来的《狂人日记》译本的理由是,在这之前翻译的译本有很多在语言上不符合今天这个时代的语言规范,其中一些词汇的选择、文体和表达方式已稍显陈旧。而90年代以后的众多译本无论在原文的理解上,还是在韩文的表达上都有很多新的突破,在翻译质量上有了明显的提高,更具有研究价值。   本论文拟选择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狂人日记》的5种韩译本中出现的误译类型及其因为,并针对这些误译现象,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及探讨避免误译发生的策略,以期对后来的翻译实践者有所帮助,进而为提高中韩文学翻译质量尽一些绵薄之力。
其他文献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