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化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市化则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决定着经济社会历史的演进的节拍。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及先进生产要素的积聚本身就能够产生出巨大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不仅构成工业化新的推动力,而且还带来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及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因此,城市化也必将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纵观国内外农村城市化的发展,确实已有比较成功的农村城市化发展模式,国外的如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国内的如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等,这些模式对本国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所选择的城市化模式也不尽相同。稍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吉林省和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方式、政策资源的获取背景等方面有诸多不同,与美国和日本的情况就更不同了。所以说,只能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学习他们的发展思维,而不能简单地照搬。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化模式便成为吉林省在城市化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为了促进吉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选择符合吉林省经济发展实际的城市化模式,这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国内外研究表明,城市化首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其发展水平的测度主要有两种:城市人口比重指标和非农人口比重指标。结合吉林省人口组成的实际情况,本文采用的是非农人口比重指标,这在同类研究中尚属首次。 农村城市化理论部分主要从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发展阶段和经济规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所谓“机制”,就是事物内在的联系和运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同样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即受着三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崛起。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Ray.M.Northam)通过对各国城市化发展所经历的轨迹的研究发现,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并把整个过程分成三个阶段。一般认为城市化水平在10%是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在10%—30%是城市化发展的初级阶段,30%—70%是城市化发展的中级阶段,70%以上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各发展阶段在城市规模、科技含量等方面存在差异。 实证部分首先分析了吉林省城市化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具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吉林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较慢,第三产业和农村工业的弱质化,使吉林省的城市经济含量低,城市基础设施薄弱。功能强、辐射宽的中心城市较少。因此,尽管吉林省的农村城市化水平较高,仍然没有摆脱城市与乡村发展相分离的状态,仍然没有实现中心城市的突破,大中城市的积聚效应与辐射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其次分析了吉林省与沿海发达省份的差别,通过比较可以明显看出吉林省经济实力较弱,各大产业发展不协调,乡镇企业有数量无质量。经济发展对农业的依赖程度较大,虽然吉林省人均耕地面积较大,但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这就决定了吉林省的经济不可能像江苏、浙江那样得到迅速发展。最后分析了吉林省经济发展的特点,即发展的不平衡性。在空间面积上,东部:中部:西部=1:0.89:0.61;而从国内生产总值看,比例发生了反转,东部:中部:西部二1:4 .29:。.巧,工业总产值之比二1:3.82:0.57。这种自然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会带来不平衡的发展战略。 通过以上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提出吉林省城市化发展模式,这也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一直是跟随国家政策,亦步亦趋于发达省份搞小城镇建设,没能根据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和资源特色,探寻适合吉林省省情和区域特点的城市化模式。从吉林省与其他发达省份的差别和城市化发展现状来看,吉林省在资本的原始积累、工业发展特色、文化背景等方面与发达地区有很大的不同,使吉林省不具备发展小城镇的条件。吉林省在资本短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按照资本的使用规律,吉林省只能通过中心突破的方式来推进城市化进程,即首先实现中心区域一一长春市的突破,再逐步向外扩展,形成梯度推移。从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看,可把吉林省9个中心城市分为三个环形的经济区域。最外层经济圈包括延吉、白山、通化和白城四个地级市,这是个非封闭的经济圈,覆盖吉林的东部和西部。第二经济圈包括吉林、辽源、四平、松原和榆树。第三经济圈以长春市为中心,覆盖公主岭、伊通、农安、九台、德惠五个县、市。三个经济圈的经济发展规划如下:率先实现第三经济圈经济的跨越式增长;第三经济圈发展起来后逐渐向第二经济圈推移。第一经济圈主要发挥其生态调节功能,特别是西部更需要减少土地对人畜荷载量,以恢复草地生态平衡为主要目标,开展劳务经济,将人口向区外大量转移。 论文的最后运用灰关联理论分析了吉林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