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4月,沪深两证券交易所发布《关于对存在股票终止上市风险的公司加强退市风险警示等问题的通知》,建立了退市风险警示制度,连续两年亏损的公司将被施以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前将被加上“*ST”标志。根据相关规定,上市公司被退市风险警示后,如果继续亏损,会被暂停上市。但近20年来,绝大部分走到暂停上市边缘的*ST公司总能绝处逢生成功扭亏,避免暂停上市乃至退市的命运,形成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奇特现象。针对*ST公司是如何实现扭亏的这一疑问,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从*ST公司扭亏方式,扭亏后表现两个角度开展研究,试图将沪深主板连续亏损的*ST公司的扭亏现象搞清楚。本文首先收集整理了2012年至2015年沪深主板连续亏损的*ST公司的年报信息和媒体报道,根据扭亏方式对公司作用的特点,将*ST公司采用的扭亏方式划分为五类(输血式扭亏、卖血式扭亏、换血式扭亏、活血式扭亏和造血式扭亏);随后,本文从扭亏的*ST公司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公司作为案例开展研究,分析案例公司的扭亏方式及其扭亏效果。本文研究发现,不同扭亏方式有不同的市场反应和财务绩效,投资者有较强的投机心态。本文结合案例研究的发现,分析了我国沪深主板退市风险警示制度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一方面,我国沪深主板退市风险警示制度对不同行业不加区分地对待,可能令经营前景较好的上市公司陷入退市危机,扰乱它们正常的经营计划;另一方面,我国沪深主板退市风险警示制度缺乏对扭亏后公司的跟踪考察,一些经营状况并未根本改善的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操纵利润消除退市危机,这一制度漏洞直接导致我国大多*ST公司在连续亏损后存在短视的扭亏行为。对此,本文认为,沪深退市风险警示制度应当根据公司的行业特征为不同行业设立不同的财务指标,并结合具体情况判断是否对财务指标异常的相关公司施加退市风险警示。退市风险警示制度还应当对财务状况改善的公司设立一段观察期,结合具体情况判断是否撤销相关公司的退市风险警示。现在的退市风险警示制度更像是上市公司前行中的负担,而只有设计出更加实际有效的退市风险警示制度,才能化负担为能量,为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