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散射式能见度测量仪的不确定度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shouquanwen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气能见度是一个对航海、航空和陆上交通等都有重要影响的气象要素,由于不良能见度导致的大规模连锁交通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能见度也日益被人们所关注。前向散射式能见度测量仪由于其成本低、体积小、安装维护方便等特点成为能见度测量的一种重要工具。但目前市场上使用的前向散射式能见度仪在一定能见度范围内仍出现较大的测量误差,因此研究如何改善前向散射式能见度测量仪的不确定度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散射式能见度仪一般通过透镜限制接收器的视场角,接收光束成张角较大的锥形,视场角仍偏大,测量角度具有较大不确定性。文中提出了使用透镜和阶跃光纤组合方式限制接收器视场角,接收光束为测量角度的入射平行光束,符合严格的角散射系数定义。文中使用了以上两种限制接收器视场角的方式对角散射系数进行测量,并通过公式推导得出两种方式测得的散射系数的比值等于测得的散射光信号的比值。测量系统的模拟电路部分主要包括光源调制电路、光电检测电路、带通滤波电路和正交锁相放大电路。在电路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电子线路中常见噪声对数据测量的影响,通过多种抑制方法减小噪声的影响。数据的采集、中值平均滤波和数据显示等工作主要通过低功耗的16位混合信号处理器MSP430F149完成。在具体实验中使用TDA-4B气溶胶发生器产生6种不同浓度的次微米级气溶胶,将气溶胶充入定制的测量器皿中,用两种限制视场角的方式同时测量不同浓度下的角散射系数,得出了接收器视场角对散射系数测量的影响。在本实验中未采用透镜限制接收器视场角方式测得的角散射系数是采用透镜和阶跃光纤组合方式的1.96倍,符合散射理论,并通过计算得出接收器视场角偏大会导致能见度测量值偏低。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了多种统计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探空资料和NCEP/NCAR、JRA、ERA-interim和MERRA四种再分析资料的高空位势高度场和风速场在中国不同区域的适用性问题。得到以下结论:(1)在年平均场上,位势高度场在我国北方地区对流层中存在上升趋势,在平流层低层存在下降趋势,并且有整层变化相同的年际变化特征和对流层南北方反位相变化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再分析资料位势高度场数值上普遍小于探空资
本文利用位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微脉冲激光雷达(Micro Pulse Lidar,MPL)以及拉曼-瑞利-米氏激光雷达(Raman-Rayleigh-Mie Lidar,RRML)观测南京北郊上空气溶胶,利用Fernald方法以及Klett方法反演消光系数廓线并计算气溶胶光学厚度。在此之上,观测气溶胶变化以及某些气象要素的关系。利用某些天气气溶胶在垂直方向的分布也比较均匀的特点,在拟合激光雷达距离
本文利用Scripps和GODAS月平均海温资料,NOAA提供的逐月扩展重建海表温度资料、中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江南春雨强度和建立时间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前期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与江南春雨强度和建立时间的关系,初步解释了前期暖池热含量变异引起春雨异常的可能过程和机制,并以暖池前期热含量为基础预报因子建立江南春雨的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主要结论概括如下:(1)
本研究利用耦合CAMS复杂云微物理方案的WRF中尺度模式结合观测资料,研究了层状云、积层混合云、“7.21”北京特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三次不同的云降水过程。在模拟云宏微观结果同实测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了层状云和积层混合云的过冷水分布特征,积层混合云的宏微观结构和人工增雨条件,以及暴雨MCS的微物理过程和降水机制。得到一些认识:CAMS云微物理方案是中国气象研究院不断发展完善的一个准
今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促进城市更新改造,探索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杨浦区考察时强调,要把"工业锈带"变成"生活秀带"。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中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生活发展需要的区域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造。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目前已整体进入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气象信息化建设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历了三个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现如今,大量新型遥感、遥测、自动化等观测设备产生的数据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各气象部门正致力于寻找能够合理组织、管理这庞大数目气象数据的解决方案,为分散在各地的科研工作者共享这些宝贵的气象数据资源提供可能。数据网格技术的出现解决了数据资源难于管理、难于共享的问题,因此将数据网格技术应用到气象领域将有助于解决这
本文基于重构状态空间理论和嵌入定理,给出一个新的非平稳场时间序列的区域预测方法。该方法考虑控制系统的外强迫因子,并且考虑预测相点的周围相点所对应的空间信息,将这两个建模思路结合起来建立预测模型。从“理想”的非平稳场时间序列入手,将外强迫信息和空间信息嵌入到重建的系统之中,通过平稳性模式、外强迫模式和空间外强迫模式三种方法,对33模Lorenz系统得到的“理想”场时间序列发生器建立预测模型,进行预测
关注度是人们对某种事件或事物关心注意的程度。雷电天气事件是一种不确定性强、难以度量、多因素影响的灾害性天气事件,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为此,我国一些学者对雷电天气事件的关注度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许多进展。而关注的程度又取决于某种事件或事物发生的频率、状态等因素。雷电天气的发生发展、强度、频率等状况可用人工和闪电定位仪观测纪录,人们关注雷电天气的程度可以使用12121气象信息电话拨打次数表示,把人工和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地面、高空常规观测资料和WRF数值模拟结果,研究了闽西北一次暴雨过程的天气学成因、触发及维持机制。本次暴雨发生在稳定的西太副高暖湿气流与西风带小槽干冷空气交汇的背景下,低层西南急流提供大量水汽并降低了层结稳定度,切变线上的低涡活动触发了暴雨。TBB场分析表明,降水的早期对流较弱,多为层状云降水,随后云顶温度迅速降低,对流云团发展,降水加强。高空急流带来的高层辐
本文利用1961-2010年中国756站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向外长波辐射资料及海温资料,使用功率谱、小波分析确定降水的周期,用Lanczos滤波器进行低频滤波,并通过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探讨了10-30天低频振荡与江淮流域梅雨偏多年降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联系,并讨论了导致江淮流域低频降水的前期关键区及强信号。结果表明:(1)江淮流域梅雨偏多年降水具有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