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云南石林喀斯特、贵州荔波喀斯特和重庆武隆喀斯特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项目,已顺利通过2007年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进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为了更好的促进遗产地“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保护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交流,在“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发展遗产旅游势在必行。同时,为了避免旅游发展产生一系列破坏遗产地自然生态环境和少数民族文化的负面效应,就要对遗产地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进而以旅游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构建一种旅游发展管理模式,实现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同贵州省、云南省和重庆市以及意大利Verona自然历史博物馆有关专家的合作,以及多次咨询世界喀斯特、世界遗产和旅游方面的专家Julia James、Gregory J. Middleton、Dennis Williamson等,论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入手,通过实地调查、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获取大量资料,按系统论的思想,将“喀斯特”、“世界遗产地”和“旅游发展”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面上研究与样区论述相结合,运用比较法以及综合分析法进行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发展遗产旅游以及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对于“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重要性;根据“喀斯特”和“世界遗产地”的特点构建遗产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数进行重新分级;对荔波遗产地旅游活动现状进行分析,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提供时间和空间范围;以荔波遗产地为例,根据所建立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其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定量研究;结合荔波遗产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结果,提出适合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论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论证了发展遗产旅游以及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对于“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重要性;构建了适合遗产地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遗产地自然环境与资源承载力、遗产地少数民族社会文化承载力和遗产地旅游接待承载力三个方面的21个评价指标;数学模型选择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模型;对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数进行了重新分级,将0.6~0.8定为遗产地旅游发展规模是否超载的标准阀值;从旅游客流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对荔波遗产地旅游活动现状进行了分析,为荔波遗产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限定了时间和空间范围:研究时间选定遗产地游客数量最多的2006年(截至2007年10月),空间范围选择荔波遗产地大小七孔风景名胜区和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整体进行研究;论文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通过实地搜集、咨询、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评价指标分别赋值,结合各个指标的权重,计算得出荔波遗产地目前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数为0.487,属于弱载状态;在总结目前国内外世界遗产地采用的主要管理模式基础上,根据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环境承载力处于弱载的现状,以资源开发计划与预警原则、生态环境临界点原则和遗产地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双赢原则,结合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政府+社区+专家+非政府组织”对遗产地自然环境与资源以及旅游接待合作管理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考虑到“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一批其他两个遗产地同荔波遗产地具有同一类地质地貌构成,并属反映同一地理区域特征的同类遗产,该管理模式对于石林喀斯特和武隆喀斯特基本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