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成为城市空间重构的核心影响因素。产业空间演变是城市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之一,创意产业作为后工业城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具有空间集聚、产业集群的演变特征。21世纪以来,我国以798艺术区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浪潮兴起。武汉市依托优越的文化资源和丰富的工业遗存,较早地开展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或园区的建设。相较于北京、上海、台湾、杭州、广州等创意产业发展成熟的城市而言,武汉市创意产业存在规模效应不彰、产业空间零碎、工业遗存利用不足等问题。鉴于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设计之都”等时代背景,本文开展武汉都市区范围内创意产业空间特征研究,探讨创意产业空间形成机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数据来源包括三类:基础数据,包括武汉市行政区划、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公园绿化现状等;地理数据,包括2013年武汉市经济普查企业数据,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文化设施等城市POI数据,创意从业者居住空间数据;问卷数据,包括创意产业空间行为主体中的企业和从业者两方面的行为数据。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梳理武汉都市区创意产业及空间相关政策,采用问卷调研法和定量分析法研究影响创意产业空间形成过程中多主体行为的主要因素,采用GIS分析法分析创业产业空间特征及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关系特征。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理论基础,通过对创意产业及相关概念的理解,对国内外创意产业门类界定进行分析,并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对武汉都市区创意产业进行门类界定;格局特征,通过GIS空间分析和问卷调查等途径,研究创意产业六类核心领域的空间分布特征、创意产业总体空间特征、创意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特征及其空间组织模式;形成机理,研究武汉都市区创意产业空间形成过程中影响三大主体空间行为决策的最重要因素,归纳出四大驱动要素,最后构建创意产业空间形成机理解析框架。引导策略,针对都市区创意产业空间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空间引导策略。研究表明,武汉都市区创意产业总体上处于发展阶段,主要集聚在以江岸区、江汉区和硚口区为核心的创意产业核心区和以武昌老城区-中南路-水果湖街-街道口-珞狮南路为主体的“T”字型创意产业绵延带,具有主城集聚、郊区化拓展、圈层递减、双导向发展、高向心集聚度等总体空间特征。通过对创意产业六大核心领域的空间分析可知,不同门类的创意产业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归纳了武汉都市区创意产业的三种主要空间组织模式——历史空间更新模式、园区新建模式和大型主体空间集聚模式。通过GIS空间分析和问卷调查等途径,提出武汉都市区创意产业空间的形成主要是由四大动力要素(政策力、经济力、技术力、社会力)、三大行为主体(政府、企业、从业者)共同推动。基于上述实证研究,武汉都市区创意产业存在总体空间体系较为混乱,工业遗存、历史街区等空间利用不足,大学科教资源、郊区生态资源挖掘不足,支撑创意产业发展的交通条件有待完善等问题。因此,本文提出整体空间格局优化、区位选址指引完善、多元化集聚区空间组织模式拓展、城市道路和轨道交通提升等空间引导策略,以期为武汉都市区创意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空间合理演变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