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无名氏无疑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存在。20世纪40年代初他曾以《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两部言情小说蜚声文坛,获得极高的声誉。而后由于种种原因,又一度消失在文学史的视野中。20世纪80年代随着海外汉学的兴起,无名氏同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等一系列作家一起回到大众的视线当中。独特的命运遭际、坎坷的爱情经历、对文学的不懈坚持和追求、留下的极具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的文学遗产,都使这位传奇作家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目光。然而,纵观众多的研究文章,笔者发现对于无名氏作品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存在主义主题、艺术(特色、文体风格、美学格调等)、叙事特征、浪漫传奇、韩人小说、爱情小说中女性形象研究等方面,虽然在已有的研究资料中对无名氏作品的文化内涵有所提及(例如文化反思、文化理想),但是对无名氏小说的文化内涵的研究并不充分,因此本文试图以已有的研究为基石,同时借鉴、吸收前辈们的研究成果,并试图打破已有的研究视域,通过与40年代主流文学的对比,从与世界文学潮流的联系入手,探索无名氏40年代作品的文化内涵,以期能有新的发现。本论文一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无名氏40年代作品对主流文学的超越性。通过对20世纪40年代主流的中国文学的梳理,阐述主流文学与政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再将无名氏的作品按题材分为爱情小说和哲理小说,并与同时代的同题材的作品和作家进行比较,显现无名氏作品的独特性和一定程度上的超越性。第二章:无名氏40年代作品与世界文学思潮。这里世界文学思潮主要是指西方的文学思潮。20世纪40年代整个世界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烽火和硝烟中,战争摧毁了人们的家园和精神的寄托,空虚无助的人类不知道未来该走向何处。于是,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一股潮流。然而,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并未消退,一定程度上仍然占据主流。中国现代文学受现实主义影响颇深,但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也感受到来自于现实主义的制约,而现代主义独特的、突破传统现实主义的新颖的文学形式,强大而细腻的心理分析功能,独特的感受生活的角度逐渐受到作家们的青睐。无名氏曾大量阅读西方的现代主义经典著作,对现代主义也颇为喜爱,并在不自觉中影响了他的创作。从《金色的蛇夜》中可以看出无名氏对现代主义的偏爱,对经典的现代主义著作的引入也标志了中国文学较早的与世界文学潮流的接轨。第三章:“乌托邦”式的新文化蓝图的构建。无名氏的《无名书》是一部探索心灵的大书,在寻找生命的过程中也为人们建构了一幅极具“乌托邦”意味的新文化蓝图。“乌托邦”的概念来自于西方,然而,“乌托邦”在我国也是早已有之,老子的“理想国”就是一种对“乌托邦”的想象。清末,处于动荡时局中的中国人再一次对“乌托邦”产生了兴趣。晚清的文人名士们创作出了许多带有人文幻想性质的作品,甚至到现代文学时期,这种对于理想“乌托邦”的构建也没有停止。无名氏要建立一种融合的大文化的“乌托邦”,使全人类的精神得到寄托,最终获得永久的幸福。这种“乌托邦”建立在儒、释、耶即全球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很明显这种文化观念的产生受到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而是一种融汇了中西,也超越了中西的文化观念,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少见的,也是极具世界意义的。因此,本章将详细介绍乌托邦在中国和西方的产生与演变、乌托邦的文化价值以及具体到无名氏在《无名书》中构建的乌托邦文化蓝图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