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胰腺癌属临床常见难治性消化系统肿瘤。因现代医学在治疗胰腺癌时存在较大局限性:适合手术患者比例低,肿瘤易于复发和转移、放化疗治疗效果不满意、靶向治疗疗效不确切。随着现代医学在胰腺癌治疗过程中困难重重,进展缓慢,我们逐渐发现中医药在治疗胰腺癌时有较为独到的疗效和优势,可以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并有效补充了现代医学在胰腺癌治疗过程中的不足。“辨证”是中医治疗的关键环节,但大多数医家对胰腺癌“证”的认识差异性较大,没有较为规范统一的标准,加上各医家风格不同、经验不同,临证时患者又存在很大差异,胰腺癌病情又极为复杂,这些情况都为胰腺癌在循证医学理念下的辨证带来了困难。为进一步探索胰腺癌证候特点,减少临床胰腺癌证候认知差异性,并使胰腺癌的证候符合当代循证医学的认知模式,本次研究以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广安门医院肿瘤科胰腺癌专题门诊所收集的171例胰腺癌患者做为研究对象。研究过程中,我们收录了患者就诊时胰腺癌的分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治疗情况,以及通过临床中医辨析之后获得的证候,并对部分患者进行了跟踪随访以观察不同类型胰腺癌病人的证候变化特点和预后转归情况,以期能为胰腺癌的证候认知提供更多帮助。1研究目的通过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张培彤主任胰腺癌专题门诊所收集171例胰腺癌患者的肿瘤分期、临床症状、体征、治疗情况、通过中医辨证后得到的证候,总结出171例胰腺癌患者的证候分布规律。同时对部分病人进行随访跟踪,观察胰腺癌不同证候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对不同证候的预后转归进行一定程度的医学预判。2研究对象和方法2.1研究对象及纳入、排除标准本研究对象为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张培彤主任胰腺癌专题门诊所收集的171例通过病理、PET-CT、加强CT及肿瘤标志物等检验检查指标确诊为胰腺原发性胰腺癌患者,共171例。纳入标准:1)经临床诊断或细胞学/病理学诊断为原发性胰腺癌患者。2)符合2002年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胰腺癌分期标准的I、II、III、IV期患者。3)排除其他非胰腺原发肿瘤患者。4)入选时所需观察的临床内容记载完整。排除标准:1)单纯凭临床表现怀疑为胰腺癌的患者。2)胰腺明确占位但不符合胰腺原发恶性肿瘤诊断标准患者。3)合并存在非胰腺原发恶性肿瘤疾病患者4)入选时病历资料缺失、不完整,导致无法对疾病准确评价判断者。2.2方法通过制定《胰腺癌症状证候临床研究登记报告表》,将所收胰腺癌患者的基本信息、既往治疗情况、肿瘤分期、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综合上述信息通过中医辨证之后所得到的具体证候再拆分为单证,最后将上述患者基本信息、既往治疗情况、肿瘤信息、症状信息、单证信息等内容一并填入表格。在研究记录中提取研究相关内容,统计各症状及体征出现的频次以及在辨证过程中所得各单证出现的频次,进而分析统计胰腺癌患者的证候分布规律。追访方式:从文献得知,胰腺癌中位生存期通常在6个月左右。故追访时,从首诊时刻起,每隔2-3个月复诊或电话追访一次,通过复查的影像资料、理化检查及临床表现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经过连续3次追访,获得相关证候变化信息以及证候的转归情况,经过连续3次追访后设定为追访结束。未达到此追访条件者按脱组考虑。证候转归评价标准:通过量表对每次追访到各患者肿瘤大小,是否出现新转移灶,既往合并症或症状的加重、减轻程度变化,是否出现新的并发症或临床症状等信息进行追访,并将所得到的追访信息按“加重、无变化、减轻、消失”4个层次进行简单量化处理,进而判断与之相关的证候缓解及加重变化情况,并分析证候的转归预后。2.3统计学方法所有统计方法均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以Exce12003软件制表。各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3结果1) 胰腺癌肿瘤生长部位不同,证候分布规律不同。2) 胰腺癌治疗方式不同导致证候分布规律不同。3) 胰腺癌临床分期不同,证候分布规律不同。4) 胰腺癌各证候预后转归随肿瘤生长部位、治疗干预方式、临床分期不同而不同。4不足和展望1)本次研究时间较为有限,部分项目的样本量偏少,极个别甚至因客观条件的不足出现了统计缺失,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的说服性。故未来的进一步研究期待更大样本的大数据分析,使结果更具说服性。2)胰腺癌病位证候研究目前争议较大,故本研究未涉及病位证候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对证候的研究偏重于于病性证候的研究,故目前尚不能解释胰腺癌与脏腑病位有关的证候实际情况,期待在未来研究中能够填补这一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