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跨文化交际。在今天的外语教学与学习中,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特别是其深层文化,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促进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空间语言属于非言语交际的范畴之一,是文化深层结构的一部分,包括空间信息和空间取向。它不仅影响我们的交际活动,而且有时还会超过言语的作用。本文根据霍尔等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的理论,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的空间语言差异及其在心理上的反映——对待隐私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中、美两国的近体学、人体“空间气泡”、对拥挤和身体接触的态度、人体及物体领地性、座位安排的差异,对比空间语言差异在心理上的反映——隐私的表现形式及调节方式的差别,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对人体“空间气泡”的要求远低于美国人,对拥挤更具有容忍性,对人体和物体领地性的敏感度远低于美国人。在座位安排上,中国的教室多采用传统式模式,而美国人喜爱马蹄式和模块式模式。从对比中,我们可得出结论:中国文化具有聚拢性特征,注重群体隐私,中国人通过围墙,栏杆等隔离物调节并保护自己的隐私;美国文化具有离散性特征,注重个人隐私,美国人通过空间范围大小调节并保护自己的隐私。这些特征体现在美国人“好动”和中国人“好静”的性格上,词汇的表达上,以及对空间的利用上。 本文指出造成不同特点的原因有多方面: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变革和世界人们的频繁交流。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生活方式的差异,造成了美国人富有开拓精神,不断开拓新的领域,进行新的尝试,具有好动的性格特点。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相比较而言,倾向于求稳定,具有好 厂-e* \-/、 静的性格特点。个体性是美国人价值观念的核心,这一特征强烈地体现在美国 人对空间的利用及心理反映上,他们注重个人隐私的维护;而集体主义是中国 人价值观念的核心,这一特征使中国人注重群体隐私的维护。为保护自己的个 人隐私,中国人借助于围墙等隔离物,而美国人则通过空间范围——无形的屏 障予以保护,界限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社会变革和人们的频繁交流,使不同 的文化之间相互渗透,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空间观念及其心理反映也在发 生着悄然的变化:山好“静”转向好“动”,并且隐私越来越得到尊重。 总之,文化没有孰优孰劣,对比不是为了民族中心主义或惧外心理,而是 为了更好地了解目的语国家的空阳]语言以及它在文化上的反映,从而减少因文 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解,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强化跨文化行为能力,并且促进 我们的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