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保持着年均9.8%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是令人瞩目的,但也引起了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可持续性的怀疑。这种怀疑来自于否认中国经济存在效率的提升及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不可否认,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支撑的粗放型增长,而这必然会引起制约经济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因此,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全要素生产率不仅是反映经济效率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技术效率的提升可以使现有的经济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以减少低效率带来的损失,而技术进步的提高使得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成为可能。工业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截止2010年我国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经超过49%。我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技术效率的提升、技术进步的加快,从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因此对我国工业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以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研究对我国工业持续平稳健康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要素密集程度将我国工业行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个产业,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度量了三类产业行业的技术效率,并对技术效率的外生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估计了三类产业以及整个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对其进行分解为前沿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改善、规模经济成分和要素配置效率,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前沿技术进步的外生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1.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整体的技术效率依次变小,三类产业及整个工业的技术效率是存在波动的。2.行业内研发和国有产权对三类产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相同,行业内研发对三类产业的技术效率都具有促进作用,国有产权比重越高越不利于技术效率的提高。行业资本强度,外资参与程度,进出口依存度以及行业规模对不同产业行业有不同的影响。3.从产业层面上看,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最低(3.4%),技术密集型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最高(10.1%)。从整个工业来看,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为6.49%,从1993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开始降低,1995年后又开始上升并在2003年达到高峰,随后在波动中降低,并在2008年达到最低,以后在波动中上升。整个研究期间,前沿技术进步是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4.出口依存度对三类产业的技术进步影响相同,都促进了三类产业技术进步的提高。而行业内研发,国有产权比重,资本强度,外资参与程度,进口依存度以及行业规模对不同产业的影响不同。从得出结论可以看出,劳动密集型产业行业的技术进步较低,但技术效率较高: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行业的技术进步较高,而技术效率较低。因此,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工业行业的技术效率、前沿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制定政策时要考虑不同行业的特征差别,对不同工业部门应具体分析、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