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整理是在保护耕地集约利用土地的基础上,使土地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相应的改善和增加,土地结构更为合理,土地生产力得到提高,从而农民的收入相应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土地整理是当前中国建设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措施。四川省相关部门制定《四川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根据全省各地自然经济状况的差异,将全省划分为五个不同整治方向的土地整治类型区,以求因地制宜,发挥不同地区的地域优势,提高土地整治水平。随着公共投资项目的绩效水平越来越得到关注,通过土地整理的绩效水平体现土地整理开展所取得成绩成为必然,如何客观展现土地整理绩效水平,土地整理绩效评价是关键环节,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来评价四川省不同整治方向的土地整理效果,在实际的指导活动和项目验收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4个分属于四川省四大重点土地整治工程类型区的土地整理项目,运用逻辑模型评价框架(IPOE),从(投入(Input)、过程(或活动,process)、产出(Output)、效果(Effect)四个维度入手,建立一个既符合综合绩效观,又体现“科学发展、公平正义、公民满意、公民参与、公共责任”价值尺度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在物元分析法的基础上运用物元评价模型对土地整理项目进行绩效评价。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分属4个不同类型区的苍溪县、洪雅县、古蔺县、盐源县的土地整理项目的绩效水平分别为:“优秀”、“优秀”、“优秀”、“优秀”,对应等级的综合关联度为:“0.2140”、“0.3164”、“0.4018”、“-2.7685”;(2)运用逻辑模型评价框架,建立土地整理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体现出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展现出综合绩效管的理念,使土地整理绩效评价更加全面和科学,但仍需在经典域的科学确定,指标的采用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3)物元分析法适用于不同整治方向的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简单全面而且能够体现不同整治重点的分异信息。在此基础上,对该项目的绩效评价存在逻辑性,具有一定科学性;从评价结果来看,运用逻辑评价模型的物元分析法,对四川省不同土地整治类型区土地整理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具有一定的适宜性,能够反映出土地整理项目的真实情况;(4)四川省土地整理项目仍然需要从宏、微观入手,使得绩效水平进一步提高。宏观上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加强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的建设,协调水利和交通骨干工程,因地制宜完善基础设施,对于新增耕地,着重耕地质量的建设,加强对新增耕地的管理,同时加强对耕地以外的其他农用地的关注力度提高四川省土地整理成效的大方向。(5)提高土地整理绩效水平微观上:成都平原综合整治区,需进一步加强渠系配套、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有利于规模化经营;盆地丘陵农用地整治区,改善该区域农用地的灌溉条件,加强区域低丘缓坡的综合开发利用;盆周山地生态整治区,应着重注意农田林网的建设,减少水土流失,打造具有盆周山地特色的农用地整理;川西南山地河谷整治区,以保水和蓄水为重点,全面提高耕地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