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迅猛发展、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步增强,使得近年来因邻避设施引发的邻避冲突明显增多并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对社会的稳定、和谐造成不良影响和威胁。邻避冲突的实质上是公众为了自身的健康、安全、经济利益而进行的诉求和抗争行为,它与公众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不能得到政府的有效回应密不可分,加强政府部门对公众诉求的回应能力的建设是减少和避免邻避冲突的根本对策。邻避冲突已不仅仅是一类单纯的环境型群体事件,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以人为本、生态文明建设”,这意味着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体现了经济发展必须以公众的根本利益为基础,经济建设也必须要尊重公众的根本利益,实行文明建设。“以人为本、文明建设”的提出更凸显了减少和避免邻避冲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在对邻避冲突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结合前馈控制理论和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首先对邻避冲突的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以及邻避冲突产生发展的过程进行分析。其次,采用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以我国福建厦门“PX”事件、广州“番禹垃圾焚烧厂”事件和四川什邡“钼铜”事件为邻避冲突典型案例,对我国各级政府在邻避冲突中的应对措施、尤其是公众诉求的应对能力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比较,得出一些邻避冲突事件的共性和启示。再次,重点从公众理性诉求培育、公众诉求回应渠道、公众诉求回应能力和诉求回应保障能力四个方面总结了我国邻避冲突治理中公众诉求的回应能力存在的问题,最后,据此问题一一对应提出提升邻避冲突治理中公众诉求的回应能力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构建了邻避冲突治理中公众诉求回应能力研究的分析框架和内容体系,扩展了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而为政府部门减少和缓解邻避冲突提供了决策参考和政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