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气泡混合轻质土力学性能研究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pc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隧道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周围环境影响,围岩压力发生较大变化,对隧道安全使用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考虑在衬砌与围岩之间加入保护层抵消围岩压力的变化。近年来,气泡混合轻质土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气泡混合轻质土具有抗压强度低、孔隙率高等特点,在压缩过程中能吸收掉大量来自围岩压力改变产生的能量。将气泡混合轻质土作为保护层材料,新型气泡混合轻质土具有一定的抗压强度(6MPa~9MPa)和变形量(>25%)。气泡混合轻质土中加入少量纤维,改变气泡混合轻质土力学性能,使弯曲韧性、延性有较大的提升。研究内容如下所示。
  1)发泡剂性能的研究
  研究了动物蛋白发泡剂、植物蛋白发泡剂、AOS发泡剂这三种发泡剂在不同浓度下产生的泡沫气泡群密度、1h泌水量、1h沉降距、3h泌水量、3h沉降距等泡沫性能。在动物蛋白发泡剂中加入少量的AOS发泡剂、植物蛋白发泡剂,研究复配发泡剂泡沫气泡群密度、1h泌水量、1h沉降距、3h泌水量、3h沉降距等泡沫性能。综合考虑,选用浓度为10%的100g动物蛋白发泡剂+5g植物蛋白发泡剂。
  2)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研究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与普通硅酸盐水泥3d、28d的抗折强度、抗压强度、脆性系数、弯曲韧性和28d抗压荷载-位移曲线。得出的结论为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抗折强度、延性、塑性较好,可以作为气泡混合轻质土的水泥材料。
  3)泡沫掺量、水灰比对气泡混合轻质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研究不同的泡沫掺量、水灰比对气泡混合轻质土在3d、7d、14d、28d的抗折强度、抗压强度、脆性系数、弯曲韧性、抗压弹性模量的影响,确定最佳泡沫掺量和水灰比。根据最佳泡沫掺量和水灰比,制作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气泡混合轻质土、普通硅酸盐水泥气泡混合轻质土的抗压试块,研究其28d抗压荷载-位移曲线。确定了泡沫的最佳掺量为513L/m3,最佳水灰比为0.3。
  4)纤维掺量对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气泡混合轻质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研究不同的玄武岩纤维掺量对气泡混合轻质土抗折强度、抗压强度、脆性系数、弯曲韧性、抗压弹性模量的影响,确定最佳纤维掺量。根据最佳纤维掺量,制作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气泡混合轻质土、普通硅酸盐水泥纤维气泡混合轻质土(纤维掺量0.5%)、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纤维气泡混合轻质土(纤维掺量0.5%)抗压试块,研究其28d抗压荷载-位移曲线。确定了纤维的最佳体积掺量为0.5%。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高温超导块材的悬浮力一直是高温超导磁悬浮系统中的重要研究对象,各国研究学者为了探究高温超导块材的悬浮性能开展了大量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高温超导块材的悬浮力会随着外磁场的增大而增大。在这些实验中,研究人员通常将高温超导块材放置在永磁轨道上方,但是永磁轨道上方15mm位置处(高温超导块材实验位置)的外磁场大小仅有约0.4T,较小的磁场限制了块材的悬浮力,故本文使用了超导磁体装置来产生1T、2T和3T的强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得自动化技术越来越受到社会与科学界的关注。汽车作为人们主要的出行交通工具,其保有量呈现出迅速上升的状态,因此对于自动化中的自动驾驶技术也随之成为汽车领域的研究热点,无人驾驶技术对整个交通系统都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一方面能够解放驾驶员,提高驾驶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可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减少有害排放物的含量,提高整体环境品质。可见无人驾驶技术可以有效
为了提高汽车的碰撞安全性,减少汽车碰撞事故中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相关学者对汽车碰撞缓冲吸能装置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压溃式缓冲器、液压阻尼式缓冲器、摩擦式缓冲器、气囊式缓冲器等汽车碰撞缓冲装置。但是这些缓冲器受限于缓冲机理,只能在设计条件下取得好的缓冲效果,对不同类型、不同冲击速度和不同质量的汽车碰撞适应性差。具有变刚度、变阻尼和高吸能特性的智能汽车碰撞缓冲器是未来汽车碰撞缓冲器的发展方向。随着
目前我国公路和市政道路已大量进入养护期,而微表处作为一种常用的预防性养护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大量的应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包括微表处室内配合比设计时湿轮磨耗值、宽度变形率等常规技术指标满足规范要求,但在施工后出现被迅速磨光、出现车辙、脱皮等问题。这是由于微表处室内配合比设计经验性较强,长期性能未得到验证造成的。为了延长微表处的使用寿命,解决微表处施工后出现的多种问题,本文在现有微表处配合比
公路工程随着服务运营年限的增长,公路高切坡安全风险总是处于不断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具有强烈空间和时间特征的渐进破坏特性,但在岩土工程领域,针对公路高切坡运营阶段的稳定性演化过程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有失稳可能的高切坡,及时准确获取高切坡的健康演化过程,有利于保障公路工程的安全运营,因此,高烈度地区公路工程运营阶段,揭示土质高切坡的稳定性演化过程有着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及实用价值。  本文依托国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