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康德道德律的当代价值

来源 :淮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tasy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说,康德的道德律都值得研究。本文力图结合康德的多个文本,对康德伦理学进行重新梳理,从形式、质料、质料准则和形式一致三个方面重新解读康德的道德律。提出仅仅从形式上理解康德道德律的内涵是片面的,同样,那些认为康德道德律是空洞的、无内容的说法也是片面的。相反,康德道德律不仅有内容,而且内容丰富、深刻。  从康德关于至善的思想和对意志他律的批判两方面探讨道德律的当代理论价值:德性和幸福是至善的两个要素,康德的至善概念包含道德律,获得幸福要以履行德性义务为条件。善恶只是道德主体一般的客体对象,至善才是人全部的意志客体。道德即行为准则具有普遍性。人们需要道德,没有道德也不符合人类理性的要求,不道德是贬低人的。在康德对意志他律的批判中,他认为道德律之外的经验情感、质料原则都是他律的,他用道德律即意志自律为道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道德律也是人尊严坚固的理性基础,对预防、克服道德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和道德狂热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使行动的准则具有普遍性,彰显人的尊严和陶养德性,使道德律成为行动的准则两方面分析道德律的当代实践价值。康德在道德领域为人的德性趋向完善指明了方向,使人在德性方面逐渐接近至善。因此,道德律在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道德教育的核心应是把道德律内化为人的行动准则。道德律思想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也值得借鉴。  但康德没有着重探讨革命、劳动、物质利益和物质生产关系。马克思关注现实的人,在物质生产实践领域为人类谋求幸福,使人类在幸福方面趋向至善,他为人的尊严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即劳动和它的结果物质财富。他指出康德把理论的表达与它所表达的利益割裂开来,他提出物质需要也是人的本质之一,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提出真正的共产主义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等思想,这样马克思也就超越了康德人是目的的观点。从而深入理解康德道德律能帮助我们深化理解道德、法律、义务、尊严、和谐等概念。深入理解道德律对深化理解康德哲学、马克思哲学具有重要作用。履行德性义务、劳动义务才能彰显人的尊严与高贵。在和谐社会创建中,只有把道德律内化为人的行动准则,才能从根源上预防、克服不道德和犯罪。
其他文献
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探索和开发成为了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中,旅游增权的实质是共享,旅游增权作为旅游地居民在参与当地旅游产业发展
如今,老龄化趋势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养老问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尤其在中国,受传统观念和文化意识的影响,家庭养老成为人们首选的养老方式,但是,随着我国家庭
1898年至1912年间是梁启超法律思想成熟、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梁启超研究了中国的传统法制,提出了完整的“合群—权利论”思想,还在归国前夕提出了一系列完整的宪政主
本文试图通过经验研究的方式,探讨如下问题:我国政府建设公共财政的努力在公民那里获得了那些反响?我国的财政规模是否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需求相适应?我国财政资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