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燮的《原诗》被认为是继《文心雕龙》之后,我国文艺理论史上最具逻辑性和系统性的一部理论专著。在这部书中,叶燮将以往诗话单纯从“诗教”“诗法”角度研究诗歌的模式提升到审美的层次,因而它既是一部诗学论著,又是一部美学论著。论文的序论部分论述叶燮的家学渊源、生活经历对叶燮思想的影响,并通过对明末清初文坛现状的研究,考证叶燮写作《原诗》的缘起。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分别论述叶燮对诗歌创作主体、诗歌创作客体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看法、以流变为中心的诗歌批评论、《原诗》的历史贡献四个大问题。第一章论述诗歌创作的客体“理、事、情”。在进入审美领域之后,自然之“理”、“事”、“情”统合于诗人个体之“情”。对于审美客体的“理”“事”“情”,叶燮作了规定:即“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并要求审美主体“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倘恍以为情”,强调审美意象在审美过程中的重要性,并突出审美主体的主体创造力。第二章论述诗歌创作主体所具备的四种素质:才、胆、识、力。叶燮认为诗歌的基础在于创作主体之“胸襟”。“胸襟”包含和统帅着才、胆、识、力四种素质,同时这四种素质又反作用于“胸襟”,成为决定诗作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第三章论述叶燮以流变为中心的诗歌批评论。叶燮深入梳理、探讨了诗“变”之必然性、诗歌“踵事增华”的总体发展趋势。在批评形态方面,《原诗》呈现出尊杜宗陶的双重伦理道德批评形态和以“境”为中心的艺术审美批评形态。第四章论述《原诗》的历史贡献问题。《原诗》扬弃地继承了前代诗学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学说,对诗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除此之外,《原诗》还呈现出一套比较完整的美学体系,标志着我国的古典唯物主义美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