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燮《原诗》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defei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燮的《原诗》被认为是继《文心雕龙》之后,我国文艺理论史上最具逻辑性和系统性的一部理论专著。在这部书中,叶燮将以往诗话单纯从“诗教”“诗法”角度研究诗歌的模式提升到审美的层次,因而它既是一部诗学论著,又是一部美学论著。论文的序论部分论述叶燮的家学渊源、生活经历对叶燮思想的影响,并通过对明末清初文坛现状的研究,考证叶燮写作《原诗》的缘起。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分别论述叶燮对诗歌创作主体、诗歌创作客体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看法、以流变为中心的诗歌批评论、《原诗》的历史贡献四个大问题。第一章论述诗歌创作的客体“理、事、情”。在进入审美领域之后,自然之“理”、“事”、“情”统合于诗人个体之“情”。对于审美客体的“理”“事”“情”,叶燮作了规定:即“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并要求审美主体“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倘恍以为情”,强调审美意象在审美过程中的重要性,并突出审美主体的主体创造力。第二章论述诗歌创作主体所具备的四种素质:才、胆、识、力。叶燮认为诗歌的基础在于创作主体之“胸襟”。“胸襟”包含和统帅着才、胆、识、力四种素质,同时这四种素质又反作用于“胸襟”,成为决定诗作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第三章论述叶燮以流变为中心的诗歌批评论。叶燮深入梳理、探讨了诗“变”之必然性、诗歌“踵事增华”的总体发展趋势。在批评形态方面,《原诗》呈现出尊杜宗陶的双重伦理道德批评形态和以“境”为中心的艺术审美批评形态。第四章论述《原诗》的历史贡献问题。《原诗》扬弃地继承了前代诗学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学说,对诗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除此之外,《原诗》还呈现出一套比较完整的美学体系,标志着我国的古典唯物主义美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其他文献
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信息需求、信息渠道和信息获取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综述国外少数族裔信息行为领域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国外少数族裔信息行为的研究
为保障秋季开学师生饮食安全,防范食品安全风险隐患,近日,江苏丰县市场监管局联合县教育局开展“开学第一餐”食品安全专项检查行动。全面覆盖。监管人员针对性开展学校开学
目的了解“云教学”模式下护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方法对392名护理专业本、专科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护生学习压力、共情能力、替代性创伤、心理弹性
目的检索并总结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最佳证据,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根据循证护理的方法确定问题,遵循JBI循证护理中心的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JBI-PACE
尊敬的张思卿副主席,尊敬的丹珠昂奔副主任,尊敬的中央有关部门祝贺团全体成员,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今天,我们隆重集会,庆祝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50周年。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金融业面临国际金融机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国内银行面临同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外,也将面临外资银行的冲击。众所周知,银行通过客户提供金融服
同事的孩子上四年级,经常到办公室里玩。但是最近同事却有些闹心,原来孩子在学习《大数的认识》时遇到了困难,搞不清大数的读法,产生了畏难情绪。小家伙喜欢电脑,于是我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