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慕课(MOOC)即大型在线开放课程,虽然在发展和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争议,但随着在线课程数量的增加、学习内容的丰富和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完善,许多学校或企业开始逐步尝试采用慕课的形式进行教学或培训,进而推动了慕课学习的长效发展。目前,慕课相关的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开放自主的慕课课程,研究内容有待深入,研究方法有待丰富,研究结论的适用应也有一定局限性。另外,从学校慕课课程的学习现状来看,虽然学习者基本都能完成课程学习并获得学分,但从课程总结的访谈中发现,完成课程并获得学分的学习者中,依然存在刷课、参与讨论较少等行为。因此,如何深入探索慕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学习情况,提升教师科学有效地支持或评价学习者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是研究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本研究以某高校一学期内所有慕课课程的学习行为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定性和定量分析法以及内容分析法展开研究工作。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划分学习行为分析指标,界定不同学习群体。在分析已有慕课学习行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慕课在学校内的学习过程确定本研究所涉及的慕课学习行为。利用决策树算法,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数据把其分为适应型学习群体(A类)、聚合型学习群体(B类)、发散型学习群体(C类)和同化型学习群体(D类)。第二,比较不同学习群体的显性学习行为。从对学习者学习行为的统计分析中,整体了解各学习行为在学习过程中的活跃度及不同学习群体学习行为的概况。通过对不同学习群体学习行为的差异性分析,分别比较了不同学习群体的首次登陆时间间隔、登陆课程次数、视频完成率和讨论帖数量。采用滞后序列分析法比较了不同慕课学习群体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模式。第三,比较不同学习群体的隐形学习行为。对学习行为数据进行编码,利用滞后序列分析法分析不同学习群体的知识构建行为模式。基于Henri的认知水平分析框架,对讨论行为产生的文本数据编码比较不同学习群体的认知水平、学习障碍和学习情绪。第四,比较不同学习群体预测学习结果的有效组合。分别计算不同学习群体中各学习行为的权重,建立并比较预测学习结果的有效组合和回归方程模型。最后,根据不同学习群体学习行为的比较提出具有借鉴意义的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结论:(1)在学习行为序列丰富度方面,适应型学习群体的学习行为最丰富。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分布情况及时进行一些干预措施,进而提高学习效果。(2)从对各学习群体学习视频与交互的连续性比较来看,视频和交互的黏性越大,越有利于有效学习的发生。(3)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从不同学习群体各认知水平维度的表现来看,对高层次的认知的培养有待提高。(4)传统教学以教为主,慕课学习以学为主且学习方式比较自由,通过对不同学习群体学习行为模式的分析,表明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具有较高的价值。(5)从学习者的学习情绪及适应型学习群体和聚合型学习群体的比较中发现,慕课在高校中的推广具有一定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