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分泌抗羊种布鲁菌脂多糖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5959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将热酚水法提纯羊布鲁菌(16M菌株)的脂多糖(LPS)和灭活羊种布鲁菌(16M)作为免疫抗原,交替免疫6~8周龄Balb/c雌鼠。第一次免疫用羊种布鲁菌标准菌16M全菌加等量弗氏完全佐剂;第二次免疫用脂多糖加等量弗氏不完全佐剂。第三次免疫用羊种布鲁菌标准菌16M全菌(本次不加佐剂);第四次用脂多糖(本次不加佐剂),每次免疫间隔十天。四免后,测其ELISA效价达到1:10000以上的,用脂多糖(LPS)抗原腹腔超强免疫一次,三天后取小鼠的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细胞融合。用热酚水法提纯羊布鲁菌(16M菌株)的脂多糖作为包被抗原建立间接ELISA方法,筛选抗羊种布鲁菌(16M菌株)脂多糖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采用有限稀释法,经过3~4次克隆,最终获得12株分泌抗羊种布鲁菌脂多糖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4A11、6B8、3H7、4D4、3E3、3F9、6E3、6F2、2C3、5D11、4C3、5H3。经过亚类鉴定,其中3E3和6E3是IgG1亚类,3F9、2C3、5D11、3H7和4D4是IgG3亚类,4C3为IgG2a亚类,而6F2、5H3、6B8、4A11是IgM亚类。选择其中两株杂交瘤细胞(4D4和3H7)进行染色体分析,试验结果所得平均染色体数目在92~108之间,符合SP2/0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正常小鼠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之和,表明所获得的抗体分泌细胞为杂交瘤细胞。对其中3株杂交瘤细胞(6B8、5H3和3H7)进行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该3株单抗只与灭活的羊种布鲁菌16M裂解抗原发生反应,呈现阳性;而不与大肠杆菌O157裂解抗原、鸡白痢沙门菌裂解抗原、鸭源鸡杆菌1-S脂多糖抗原以及福氏志贺菌解抗原反应。虎红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进一步证实此3株单抗具有很强的特异性。经检测,所得12株抗羊种布鲁菌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ELISA效价在1:1000~1:10000之间,小鼠腹水单克隆抗体ELISA效价为1:160000。对其中5株杂交瘤细胞(6B8、3E3、3F9、6E3、6F2)进行连续传10、20、30代和3次冻融复苏后,杂交瘤细胞生长旺盛,虽然有部分杂交瘤细胞分泌抗体的能力有些轻微下降,但分泌抗体能力并没有消失,仍能稳定分泌高效价抗体,说明所获得的杂交瘤细胞株分泌抗体能力稳定。利用所建立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建立了一种检测布鲁菌的双夹心间接ELISA方法,并进行了特异性和敏感性检测。对模拟样品水样两份(S1、S2)、奶样两份(S3、S4)、土样两份(S5、S6)进行了检测,准确性均很高。
其他文献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适应创新型社会的发展的需求,是大学教育的发展方向.该研究通过教师、大学生、研究生三方互动构建多个定向研究组,各组分工明确,有效互助,运转有序.通
摘 要: 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体现了高职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本文从任务型教学法原理入手谈教师如何提高技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法 高职英语 教师角色的转换  一、引言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
摘 要: 作者在对四个年级进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对得出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以使日语专业课程设置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更加适应时代要求的复合型日语人才。  关键词: 日语专业 课程设置 结果分析 改进措施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日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交流的不断加深,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了满足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各
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es,ALV)是一种反转录病毒,在鸡群中普遍存在,可造成1%~2%的成年鸡诱发内脏肿瘤并导致死亡。能感染鸡的可分为A、B、C、D、E和J等6个亚型,
高中学生平时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不能很好地放松自己。如果上一堂体育课,就会让他们暂时放松,起到调节身心的作用。我认为要上好高中体育课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教学内容的多样性  高中体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的理念,不只是传授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还要传授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基本知识。高中时期是学生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学生的思想从幼稚向成熟过渡。在这个时期,学生个性鲜明,男女生兴趣差
自第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问世以来,由于其对革兰氏阳性菌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广泛应用。但由于滥用,导致大部分抗生素不能完全被机体吸收,高达百分之八十五的抗生素以原形或者代谢物排出体外。久而久之,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随之而来。引起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高水平耐药的重要机制有erm(B)基因编码的核糖体甲基化、由mef(A)基因编码的大环内酯外排作用和rRNA和核糖体蛋白内的突变,其中由erm(B)编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