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集合住宅类型学研究(1949~2008)——以北京市集合住宅类型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ZeDongDaShaBi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人居状况的改善,是备受重视的世界性课题。人类居住的平等与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是终极目标。本文对城市生活空间和人类聚居环境进行了一些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从“类型学”这一角度对城市集合住宅类型进行深入的研究。   自1949年新中国建国以来,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艰苦而漫长,从建国初期的经济恢复期到一五计划,从“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期间充满了跌宕起伏。当21世纪来临之时,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瞩目的大国,近二十年间GDP 保持10%左右的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仍然相对贫穷,城市化的非理性增长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再加上贫富悬殊不断扩大,使得原本就匮乏的住房资源不合理分配。   “住宅发展的未来取决于它的过去”,在城市发展的历史中,一些特殊的片段可以反映出停滞、渐变、拐点等等,还有那些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混乱和间断但却始终保存的特殊类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一种革命性的“运动文化”式的社会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一些以往延续着的社会政治以及经济构架遭到批判而被中止。在推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共产主义迈进的过程中,“苏联模式”基本主导了整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潮,“先生产,后生活”导致住房投资受到很大的限制,“低工资”制度使得住房成为一种国家福利制度下的“分配物品”,贫穷、简陋的居住条件成为标准。这一时期,住房标准化开始实行,多层住宅几乎成为唯一的建造形式;   与此同时,住房的标准和建造质量均采用较低甚至最低的通用标准。   1978年的改革开放,促使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恢复,房地产复苏。“一部分人”的收入相应发生急剧增长,再加上1997年的经融危机,中国采取一种鼓励个人购房的政策,并采用大量财政的和管理的机制来保障社会公平和住房质量的提高。   从1985年开始,公寓式的住宅样式第一次在中国大量涌现,配有完善的服务和特殊功能的房间,形成了现代居住方式。此后二十年住宅商品化持续发展,城市居民根据自己的购买能力和偏好自主地选择住宅,城市居住空间开始出现分异。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差距的加大,造成了住宅需求的分化,新型居住空间形态不断出现,也使城市空间形态日益丰富。   未来集合住宅类型将如何发展?居住模式还将会有怎样的变革?工业化与多样性孰轻孰重?政府应该在保障住房和市场运作间处于何种地位?社会阶层持续分化,应扩大还是缩小?居住规模应该控制在多大的区间?邻里之间冷漠是否能因小规模开发而变得更具人情味?反思一下,我们离“平等的居住与可持续发展”还有多远?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消耗日益严重严重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夏热冬冷地区的能源消耗量与日俱增,大力开发建筑节能技术是保障人民生活水平与社会发展的迫
海草房是荣成的代表性传统民居,是荣成沿海一带一条独特的风景线,是胶东沿海地区渔家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受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影响,海草房的数量愈
运河城市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城市,城市形态中保留了较多传统文化的烙印。近代大运河衰落之后,运河城市的形态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至于面临失去城市特色的危机。目前随
“数学和建筑”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他们的关系蔓延流转在漫长的建筑发展史和建筑思潮演进中。建筑学者们曾奉数学理论为圣经,也曾试图摆脱数学对创作思维的桎梏。但自上世纪中期
  长期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室内环境冬季阴冷夏季湿热,室内舒适度较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地区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营造舒适的室内环境以及控制建筑能耗上升成
建筑产业化以其高效性、经济性、安全性、环保性的特点,对建筑行业的传统建造方式造成冲击。建筑行业的发展依托于居住建筑,我国正处于保障性住房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将产业
我国的教育理念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着素质教育大步前进,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理念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为了进一步深化落实教育改革,国家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面对图像时代、形而上学的崩溃和消费文化的背景,论文摒弃风格、流派等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回归建筑本质以展开研究。通过对原始世界、形而上、形而下和符号学不同领域建筑本
户外铺装是户外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人们习惯于通过对户外环境的外在形象的评价,来感知和认识户外环境设计的格调和品质。石材被广泛运用在地面铺装中,然而在现如今的户外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