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纸副刊的历史发展与社会作用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es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社会发展历史为背景,将中国报纸副刊的发展历史归纳为消闲性副刊、文艺副刊及综合性副刊三个时期,分别阐述了报纸副刊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地位、产生的原因和发挥的作用;并以报纸副刊受众群体从市民化、文学化到大众化的演变过程为线索,运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分析副刊与社会、副刊与文学、副刊与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对中国报纸副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其社会作用由表及里、全面深入的研究。  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的发展史,指出小报的产生顺应了上海开口通商后的商业化城市发展进程,成为突破封建舆论、满足市民日常生活需要的舆论工具,为之后消闲性副刊的形成与确立奠定了基础。第二章论述消闲性副刊向文艺副刊的转型,以辛亥革命时期、“五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的报纸副刊为代表,阐述副刊在“宣传反帝爱国、民主革命思想”,“提倡新文化、传播新思想”和“文艺为抗战服务”中起到的作用。分析副刊与社会的关系、副刊与文学的互促作用,以及文艺副刊是一种文艺形态的舆论,是运用文学体裁引导舆论的政治工具。第三章论述20世纪80年代后文艺副刊向综合性副刊转型,朝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大媒体新闻同质化的加深以及人们物质消费和休闲方式的增多,报业为了自身市场竞争的需要,便在副刊上大做文章,各种周刊、专刊纷纷出现。综合性副刊不仅成为新闻版的深化和延伸,满足了当代文化多样性的需求,而且给副刊的发展带来冲击,使报业自身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新时期如何办好报纸副刊成为新闻界关注的首要问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新闻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新闻学研究领域也硕果累累,然而,关于报纸副刊的研究却相对较少。这同我国当代报纸副刊丰富多彩的发展现状是非常不符的,学术研究远远落后于副刊实践。目前新闻界关于报纸副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报纸副刊学术理论上的体系构建和如何提升报纸副刊业务水平的微观操作两方面。在中国报纸副刊史的研究方面,冯并先生的《中国文艺副刊史》、姚福申先生的《中国报纸副刊学》这两本学术性著作均填补了中国报纸副刊史研究这一学术领域的空白,其思路和理论都比较新颖、全面,在文中有所借鉴。本文按照明确的历史分期,采用纵向的分析方法,把中国报纸副刊的发展归纳为消闲性、文艺性、综合性三个不同时期,并在此基础上史论结合,分析了副刊与社会、文学、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资料进行架构,全面阐述了中国报纸副刊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在特定历史时期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揭示出报纸副刊在一张报纸中乃至整个报业、甚至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此外,对中国报纸副刊最初形成与确立时期的研究,离不开对小报的研究,《中国近代小报史》、《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给了我很大启发,对小报最初的消闲性质,及之后发展成为消闲性副刊有了一定的了解。本文将中国报纸副刊的历史发展与社会作用这两条线索贯穿起来,相互渗透,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报纸副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其性质与功能的转变,争取在资料翔实、理论清晰的基础上做到有所创新。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介绍了PLC控制技术及其意义,并针对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用实例重点介绍PLC控制机械手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应用,最后展望了PLC控制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