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目的:通过在致痫灶内置入金属电极,观察电极对痫性放电扩散通路的影响,明确有目的将痫性放电实施转道,能否有助于减弱痫性放电在脑内的扩散。
方法:
采用青霉素在大鼠海马微注射制备急性痫性发作模型(注射点均为右侧海马),将36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六组,每组6只。分别为:
模型组(A):仅制作青霉素致痫模型,不用电极置入致痫灶;
自体脑外转道组(B):经青霉素致痫后,在致痫灶内置入微电极的一端,另一端通过导线与自体颅外肌肉组织相接;
自体脑内转道组(C):经青霉素致痫后,致痫灶内置入微电极一端,另一端通过导线引入自体的对侧海马;
异体转道痫能导出组(D1):经青霉素致痫后,在致痫灶内置入微电极的一端,另一端外接导线(通过导线与异体转道痫能接收组电极相连);
异体转道痫能接收组(D2):在实验鼠右侧海马置入微电极的,电极另一端外接导线(通过导线与异体转道痫能导出组电极相连);
对照组(F):即不用青霉素致痫,仅在以上各组致痫灶相同位点插入电极。
六组大鼠经致痫后予以行为学评分,并于致痫后2h、3h、4h记录每组大鼠5分钟的痫性发作次数,同时在致痫后2h行脑电图记录。4h时将大鼠断头取脑,做冰冻切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缝隙连接蛋白Cx26、Cx32、Cx43的表达变化,进行图片采集和灰度值测定,做统计学分析。
结果:
1.行为学变化比较:
1.1除对照组无痫性发作外,其他各组痫性发作形式以Racine分级四级——多肢抽动伴倾倒为主;
1.2 发作次数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各试验组与模型组发作次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别; 1.3当D1与D2的电极经导线相连接5-10分钟后,D2组出现类似于D1组的痫性症状发作,每次发作紧跟D1组大鼠之后,频率基本相同,仅程度稍轻。至观察结束时间4h时,D2组大鼠发作仍未停止。而F组没有观察到痫性发作。
2.EEG比较:
2.1 F组无痫性EEG发作;
2.2 B组较A组2小时点EEG放电次数减少,P<0.05;2.3 D1与D2组2小时点EEG放电次数无显著差别,P>0.05。
3.缝隙连接蛋白表达变化比较;
3.1 Cx26、Cx32蛋白表达;
3.1.1 A组左右两侧海马Cx26、Cx32的表达程度一致(P>0.05),说明右侧海马区致痫后,痫性放电可经脑内扩散至对侧;
3.1.2 B组右侧海马Cx26、Cx32表达较左侧多(P<0.05),说明金属电极置入减少痫能在脑内的扩散,金属电极可能将一部分痫能转道至脑外的肌肉组织;
3.1.3 D1与D2组均见Cx26、Cx32的表达,且高于F组(P<0.05),至少说明痫性电能可以通过金属电极从D1导出,并导致接收鼠D2组出现痫性电活动变化;
3.1.4 D1与D2相比,D2低于D1组(P<0.05),说明痫性电能不能完全被转道,仍有一部分痫性放电在D1组脑内扩散。
3.2 Cx43的表达:Cx43在少数切片中发现阳性表达产物,但无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论:
1.金属电极在致痫灶内置入,在一定程度上下调Cx26,Cx32的表达,可能与减少痫性放电在脑内扩散有关;
2.脑内痫性放电可以被导出,将脑内痫性放电实施有目的转道,可望成为抗癫痫治疗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