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一个旅行的过程,它是从一个语言世界来到另一个语言世界;同时,翻译也是一个阐释的过程,它是作者视界与读者视界的融合。这两个过程的实现需要译者的转换,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不可缺少译者的存在,那么翻译实践中译者的作用便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然而,处在这个特殊位置的译者,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而是经历了“仆人说”、“隐身说”、“透明说”到“翻译者即叛逆者”的演变之后,最终确立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从此译者主体性在翻译领域里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不管我们是否承认,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确存在并起着重要的作用,从选择翻译作品,理解作品过程到最后的表达阶段,译者的主体性始终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名翻译大家,许渊冲以其多产的译著和其著名的“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翻译理论闻名遐迩。《诗经》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和统治中国人思想数千年的儒家经典,其弘扬的文化历史内涵,以“四字格”为主的整齐形式和朗朗上口的音韵效果,决定了它必然首先为世界所瞩目。因此,英译《诗经》成了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在浩如烟海的许渊冲翻译理论与《诗经》英译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本论文试图从许渊冲翻译理论的小的方面着手,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许渊冲翻译理论中的“三美原则”在许译《诗经》中的体现。本论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诗经》中的具体例子来说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在其《诗经》英译中的体现。最后得出结论,我们一方面要肯定和尊重译者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也不能过于夸大其主体性。译者不仅要打破自我禁锢,走出自我,还要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让原文本中的文化精髓在译本中得到继承,让异域的文本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获得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