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形中的现代情绪:冯至式的孤独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bm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冯至的诗作中,孤独意识是最为突出的。无论是从诗人初登诗坛时的《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还是诗人步入中年的诗集《十四行集》,均充满了一个漂泊者的孤独感,表现了一个现代人对现代人生的现代性思考。孤独始终伴随着诗人冯至,一方面,孤独成为他创作的动因,另一方面,孤独促使他思索人生及整个人类的命运,也使他的诗歌创作达到成熟。 冯至早期诗歌中的孤独,主要在审美意蕴层面上展开,表现为对个体生命的独特感受,包含个体对大众的依托意识以及二者间事实上的疏离;个体对爱情的幻想、追逐与爱的隔膜、消逝;个体人生方向的迷失及对自身命运的思考三个层次的内涵。在诗人沉默十年之久重新登上诗坛后,他以十四行诗的新形式,延续弥漫于早期诗歌的孤独体验,在哲理意蕴层面开始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层反思,这主要从“孤独与承担”、“孤独与交流”、“孤独与死生”等几对相互联系的范畴来表现其孤独意识的哲理内涵:个体的人来到世上,就面临着生的孤单,死的必然,但人不能因此消极沉沦,每个人都要勇于承担一切寂寞、艰难,独立成为一个生存者,默默地成就“正当的死生”。以“承担”把定自我,以“交流”融入社会。这两方面的内涵构成“冯至式的孤独”的完整意义。 “冯至式的孤独”是古今中外不同时期多种文化传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一部分为汉文化,主要表现为古典诗词尤其是唐宋诗词的文化传统、儒释道传统、五四文化精神的影响。另一部分则为以德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冯至与西方现代诗人取近乎相同的步调,从个体生命体验出发,思索人类命运与宇宙的关系问题,表现为对个体乃至人类整体生存状况的极大关注。以一位生存诗人的姿态屹立在现代诗坛,这又是受了里尔克、歌德及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冯至在对多种传统的选择吸收中汇聚成自己的独特之处,其独特性意义不仅表现在他与多种文化传统的相同之处上,而且表现在他与多种文化传统的差异性上。
其他文献
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研究,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深入拓展,而且符合越南学术界当前的需求.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对汤汉生平、思想、作品作出考察.汤汉注《陶靖节先
复杂宾语在现代汉语中出现频率很高,作为一个句法范畴,它是和简单宾语相对而言的,指的是由句法结构体构成的宾语.复杂宾语这个范畴内的成员多种多样,且不全在一个层级上.含有
袁宏道是晚明影响过诗坛风气的文学批评家,一位善解般若的居士.他的佛教因缘影响了他的诗论话语的表述.该文主要探讨三个问题:袁宏道诗论的形成、发展受到过哪些佛教因缘的影
当代影视媒介成为一种主流媒介,民间故事的影视改编更是成为一种潮流,亦是民间故事传说在当代演进传承的一种趋势。目前,虽然关于著名的民间故事的影视改编作品很多,同时关于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坛,一批女性作家大放异彩.她们以独特的方式和话语敲击着现代社会男人与女人脆弱的心灵,以执着的精神重塑着自我,同时也展示了她们作为长期失去角色的女
本文围绕19世纪英国历史转型时期特殊的文化背景,结合英国女作家乔治·爱略特的小说作品,着重分析了爱略特在女性意识和宗教信仰两方面对维多利亚时代传统文化的沿袭与革新,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