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冯至的诗作中,孤独意识是最为突出的。无论是从诗人初登诗坛时的《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还是诗人步入中年的诗集《十四行集》,均充满了一个漂泊者的孤独感,表现了一个现代人对现代人生的现代性思考。孤独始终伴随着诗人冯至,一方面,孤独成为他创作的动因,另一方面,孤独促使他思索人生及整个人类的命运,也使他的诗歌创作达到成熟。 冯至早期诗歌中的孤独,主要在审美意蕴层面上展开,表现为对个体生命的独特感受,包含个体对大众的依托意识以及二者间事实上的疏离;个体对爱情的幻想、追逐与爱的隔膜、消逝;个体人生方向的迷失及对自身命运的思考三个层次的内涵。在诗人沉默十年之久重新登上诗坛后,他以十四行诗的新形式,延续弥漫于早期诗歌的孤独体验,在哲理意蕴层面开始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层反思,这主要从“孤独与承担”、“孤独与交流”、“孤独与死生”等几对相互联系的范畴来表现其孤独意识的哲理内涵:个体的人来到世上,就面临着生的孤单,死的必然,但人不能因此消极沉沦,每个人都要勇于承担一切寂寞、艰难,独立成为一个生存者,默默地成就“正当的死生”。以“承担”把定自我,以“交流”融入社会。这两方面的内涵构成“冯至式的孤独”的完整意义。 “冯至式的孤独”是古今中外不同时期多种文化传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一部分为汉文化,主要表现为古典诗词尤其是唐宋诗词的文化传统、儒释道传统、五四文化精神的影响。另一部分则为以德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冯至与西方现代诗人取近乎相同的步调,从个体生命体验出发,思索人类命运与宇宙的关系问题,表现为对个体乃至人类整体生存状况的极大关注。以一位生存诗人的姿态屹立在现代诗坛,这又是受了里尔克、歌德及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冯至在对多种传统的选择吸收中汇聚成自己的独特之处,其独特性意义不仅表现在他与多种文化传统的相同之处上,而且表现在他与多种文化传统的差异性上。